文/意在育兒吃完早餐後,靈感突然來了!啊啊啊….每次能流暢在小文中表達心中的想法,總有種說不出的放鬆與滿足感.看看鐘….怎麼已經過了1個小時!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嗎?一種完全專注在當下,彷彿時間變快或變慢;一種自我意識降低,身體跟思緒合一;一種非常舒服與滿足的狀態?或許發生在靜坐,畫畫,運動或寫作的當下?其實,我們可能體驗了正向心理學中所說的flow(心流).哪些活動較能創造flow的體驗?多年有關flow的研究發現,能創造flow狀態的活動有些特點:1.是參與者有興趣做的事2.在活動中,專注力不會被打擾3.參與者清楚知道要做什麼並知道要如何做4.活動能提供立即的回饋,讓參與者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5.參與者從活動中得到的情緒反應與他/她對活動的挑戰度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有直接關係:-如果感覺活動的挑戰相對自己的能力來說過高,參與者會感到焦慮-如果感覺活動的挑戰相對自己的能力來說過低,參與者會感到無聊-而當感覺活動的挑戰相對自己的能力來說是稍微超過的,參與者則會感到最大的滿足感這時,我突然了解,昨天分享中所提到,蒙特梭利「環境」與不被打斷的專注「工作」,為什麼能為參與者帶來如此大的滿足與快樂.環境是否會影響參與者的flow狀態?有趣的是,當時在1975年提出flow理論的心理學家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2000年左右與另一位心理學家KevinRathunde開始了一個探索學生在傳統教室環境與蒙特梭利環境中的flow體驗,是否有差異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指出,學生在蒙特梭利環境中,更容易進入flow的狀態.人格特質是否對flow有影響?後續針對flow的相關研究發現,擁有以下人格特質的人,較容易達到flow的狀態:1.好奇心2.持久力3.低自我中心4.內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驅使行動的頻率高這些特質,不就是蒙特梭利醫生從孩子身上觀察到:當「環境」支持與協助發展需求時,孩子自然呈現的樣子嗎?我的解讀:1.環境,環境中的活動以及人格特質對達到flow的狀態,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適合發展的環境與活動,能幫助我們建立容易達到flow的人格特質.而這些特質,又會繼續幫助我們更容易的進入flow的狀態.2.上述養成flow的循環,讓我們能擁有更多flow的體驗,於是越來越快樂與滿足.3.而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滿足,是內在動機最大的驅動力.寫著寫著,被電話提醒驚醒....差點又要錯過下一個約會. ◎Podcast延伸聆聽~媽很想聊﹝你flow了嗎?蒙特梭利環境與最優體驗心理學﹞◎原文出處~意在育兒﹝flow﹞照片出處:PhotobyPhongDuongon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