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接到通知,班上又將有一個轉學生.這已經是一年多來的第二位了.在社會學分類中,學校是養護型組織,有義務接收所有符合程序轉入的學生.身為導師,我們總希望自己的班級有一定的穩定性,不管是學生還是課任老師,來來去去,勢必會對班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既然是我們的責任,也就好好思考如何讓新同學以最快且自然的方式融入班級,並盡量降低對原班級的波動.開學前一天,拿到孩子的資料卡,看來成績中下,品行不錯.晚上先打電話至家中進行初步了解,也提醒孩子一些基本注意事項.電話中,家長態度溫和有禮,這已經先讓我放了大半的心.在教育現場多觀察幾年便很容易發現,家長的身教和言教,往往也影響著孩子的求學與為人處事態度.開學第一天,小孩對我的態度大方,對同學仍在觀望,較為寡言.當晚的聯絡簿寫著對於來到新環境的期待.開學第二天,孩子看來正努力融入環境.第三天,媽媽在聯絡簿上寫著,希望老師協助申請弱勢家庭相關補助,連細項都註明好.這倒是比較少見.一般經濟上剛出現狀況的家庭,有時候家長會稍有抗拒心態,不想被別人發現,希望可以快點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狀況、回到生活常軌.更多的是根本還不清楚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心中惦記著這件事情,下班前連著跑了幾個處室協助補助申請事宜,也慢慢拼湊出這個孩子的背景.轉入的這個孩子是與媽媽同住的非婚生子女,原生父親另有家室,與孩子的媽媽不曾有過婚姻關係;媽媽的工作與居所一直不穩定,長期請領多種補助;孩子上國中以後已換過兩所學校,本身有輕度學障,部分學科須至資源班上課;他還有一個哥哥,從小被領養至國外.原來,這就是他下課跑來問我要如何寫信到澳洲的原因阿.我想起之前當研究助理時,曾幫老闆整理過台灣非婚生子女社會表現的相關資料.當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社會普遍對於這些非典型家庭的接受度不高,也間接影響了整個社會體系對他們的支持力量.不知道過了這些年,情況是否有改善?因協助申請補助,除了電訪、也見過學生的媽媽幾次面,她總是親切大方.從媽媽的口中得知,她的原生家庭因無法理解自己的選擇,彼此已經斷絕聯繫多年.近幾年,她找到了宗教信仰,內心與身旁最大支柱來自於信仰與她的教友們.母子倆人一路走來,應是有些辛苦.每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情感關係.要單身、或有伴侶?要不要走向婚姻、想不想生小孩?如果發現彼此不再合適,甚麼時候該分開、怎麼分開?成年人之間,只要抓好道德界線、在不影響他人家庭的前提下,彼此溝通清楚做出決定即可.但如果談及生命的延續,我想,那又是另個議題了.我堅信組成一個家的最關鍵核心,是愛.但只光有愛可能還不太夠,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或身旁有可信任的支持網絡,都能讓撫養者的身心相對穩定,不至於為了自己與孩子的生計而蠟燭多頭燒.若長年疲於奔波求生存,縱使撫養者擁有再多的耐心與愛,柴米油鹽的生活壓力很容易壓垮人的.在研究所求學時,有個同學曾提及自己自小由女強人媽媽和她的伴侶帶大,她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誰,也不是太在乎.在服務過的學校,遇過由阿嬤和三四位叔叔嬸嬸一起撫養長大的姊弟,個性活潑開朗.有愛,就是一家人.再加上身旁的支持系統撐起撫養和被撫養者的身心理狀態,這份愛就得以走得更長久,而不至於演變成為令人窒息的礙.寫著補助申請單,我慶幸這位母親懂得善用體制內外的資源,不輕易向現實低頭.後續每次的IEP會議,媽媽也從未缺席,親師之間配合良好.人真的掌握著自己的命運嗎?我沒有答案.班上這位孩子雖然在普通學科上的表現不及多數同學,卻熱愛下棋,也在當中找到樂趣和自信.偶而他會為了難解的課業感到心情低落,來辦公室找我訴苦.我除了聽孩子吐吐苦水,也鼓勵他專注在自己擅長的棋藝上面,畢竟這是多難得的天份!至於他曾多次提及的、與哥哥相聚的夢想… 或許等疫情過去,終有實現的一天.我的FB專頁 蔡蔡視角 歡迎一起聊聊分享 教學現場.親子育兒.有感生活我的健康生活頻道 歡迎追蹤IG: tsai4636 健康餐盤、簡單運動、瘦身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