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在育兒最近剛好遇上幾次跟不同朋友的家庭旅行.朋友們不約而同的對我說:你們家小孩對食物的接受度好大,什麼都願意吃.也讓我反思,這是為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食物上都有偏好,聽起來很合理,但在正成長的孩子身上出現時,我們會擔心營養不均衡或是錯過多元的人生體驗.各種叢書與專家告訴我們,不應該用勉強,利誘,分散注意或懲罰的方式來應對食物.今天來分享9個我們家嘗試「均衡飲食」的方法吧.(1)感同身受想想我們自己的口味或胃口,餐餐可能都會變.有時候這是個短期的偏好,有時候是種長期的習慣.當孩子跟我們說:我不想吃xx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進入:我都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聽話的循環.從同理孩子的出發點面對,當孩子拒絕一個食物時,我們比較可以理解.我們自己有時候不一定想吃,如果要被逼著吃,也會很痛苦.感同身受比較能避免大家餐餐為了吃而關係緊張.(2)記得初衷常常在「你吃」跟「我不要吃」的權利拉扯之間,我們都忘了我們對食物的初衷.如果我們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打從心底喜歡體驗不同食物與享受滋養健康的食物,就要讓用餐的體驗是美好的.我們都不愛被強迫.一旦被勉強與懲罰,我們的記憶會將這些體驗與口中的食物串聯在一起,也就很難享受飲食這件事.(3)多元體驗常常聽到身邊的成人看到某種食物說:我不敢吃或是我不喜歡.從我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觀察我的兩個孩子的經驗,越小開始接觸的食物種類越多,對不同食物的接受度相對會比較廣.隨著年齡增長,接受度會越展越大.從嬰兒吃副食品開始,就可以透過原食物介紹不同的五官體驗:-視覺(顏色,擺盤等)-口感與觸覺(硬/軟,稀/黏稠,固/液體,顆粒/塊狀/泥/絲,冷/熱等)-嗅覺體驗氣味-味覺品嚐味道(從原味或天然香草香料開始)隨著孩子的咀嚼與吞嚥能力增進,他/她能接觸的食物又更廣了.味蕾與對不同食物的接受度也會隨著發展,一直變化.原本不能接受苦或辣的孩子,可能透過逐漸的接觸,慢慢的不只是接受,而還可能喜歡上它.這時還是記得,別期待孩子一旦愛上就會一直愛下去.總之,現在愛或不愛,都無法代表未來是否會愛.轉個期待,可以少一件讓我們需要糾結的事.(4)願意嘗試基於以上的轉念,支持多元食物體驗的另一個重點,其實只是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我們家的一個用餐規定,就是桌上的每道菜都試試看,哪怕是比指甲還小的一口.我會跟他們溝通,試了才知道喜不喜歡.如果不喜歡,沒關係.口中的這口,請吞下去.我絕對不會再拿這道菜給你吃.如果喜歡,可以請我再拿一點給你.孩子大一點時,也可以自己拿.這時也要用上我們的觀察力與同理心來判斷,有些味道或口感,就是自己的孩子可能會不喜歡的;或者太辣,生食或味道太重的食物,都要依照合理的接受度調整,別強制孩子一定要試.有時需要給雙方一些進退的空間.例如:可以跟孩子說,我覺得對你來說,可能有點辣,你想試試看嗎?如果孩子說不要,就尊重他/她的選擇.其餘98%的時間,都秉持只要試試看就好的原則.(5)上次不等於這次很多時候,我的孩子會說:我上次吃過xx了,我不喜歡.例如:水蓮.我會說:我知道上次你不喜歡,但是每次的水蓮都不一樣,每次煮的人或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上次不喜歡,這次不一定會不喜歡.還是可以秉持「願意嘗試」的規則.試了不喜歡就不用繼續吃.勇於嘗試的優點,就是有機會遇上喜歡的食物.只要有這些體驗,也可以提醒小朋友:記得上次你不想試,結果是不是很好吃?(6)不一定會喜歡鼓勵孩子「願意嘗試」的勇氣時,我們也要坦然的接受孩子對每道菜有自己的偏好.如果不喜歡,下次有機會再試試看就好.(7)對食物負責我們都不希望孩子與自己浪費食物,所以都會要求要把盤子裡的食物吃乾淨.回頭用同理心想,有時後我真的很飽的時候,實在也不想再繼續吃下去.況且,這對腸胃並不健康,還會讓我們對飽足的神經迴路錯亂.為了盡量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我們家採用當年女兒的蒙特梭利幼幼班老師給我的建議:每次只拿一點點.只要喜歡與還吃的下,就可以再拿第二輪.為了確保飲食均衡,我也有個在拿第二輪開始,必須搭配一些其它食物組別一起吃的規定.例如:蛋白質要配點蔬菜或是碳水化合物.如果盤中的食物吃完就可以決定要不要再拿.但是如果拿了,就要對食物負責.負責的程度能依照我們對孩子的理解與當下的觀察,有些彈性的處理方式.例如:-全部吃完-孩子吃一半,成人幫忙吃一半-留到點心或下一餐吃完記得之前的小文有提到,我們必須給孩子機會去體驗自己選擇的自然後果嗎?例如:孩子會發現,自己的食量有時跟自己的想像有差距,結果是我會吃太飽,身體可能還會不舒適.下次他/她可能就會做不一樣的選擇.所以就算孩子這次做的決定不是最適合的,我們還是要允許他/她自身感受後果,如此才能慢慢滋養孩子做選擇的能力.另外一種方式是可以提供選擇.例如:你想先拿兩匙還是三匙?記得,提供的兩個選擇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孩子感覺是自己選擇的,其實我們也同時選擇了.(8)說到做到設立家庭的用餐規則後,就要說到做到.尤其別在孩子鼓起勇氣嘗試後說不喜歡時,再勉強他/她多吃一點.每個家庭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用餐規則.而規則,是可以經過父母與孩子討論再修改的.但記得避免在用餐時進行,不然容易步入討價還價的累人戲碼.(9)以身作則這個最常出現的黃金育兒法則,當然也適用於飲食.我們同樣也需要做到我們要求孩子遵循的家庭規則.遇到自己真的不喜歡或不想吃的東西時,別隨口說出:我不喜歡,我不要吃.如果這是一個你跟孩子都不愛的食物,剛好可以趁機一起勇於嘗試:「這個我也不愛吃,但我們一起試一小口吧.」互相陪伴,事後還可以一起討論是有多不好吃,有時還能一起遇到意外的驚喜.能夠同甘苦,共患難,也是難得的家庭回憶.民以食為天.透過不同的方法,這個天天與我們共處的活動,可以很恐怖,也可以享受. ◎原文出處~意在育兒﹝偏食﹞◎Podcast延伸聆聽~媽很想聊﹝飲食教育者的蒙特梭利旅程﹞、﹝為什麼我們都害怕犯錯﹞照片出處:PhotobyKerenFedidaon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