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父母非常貼心,總在孩子開口之前就已經幫他準備好一切,學校、書籍、才藝、補習、吃飯、喝水,但殊不知這種無意識下的貼心,其實阻礙了孩子的判斷力.內驅力是孩子學習最重要的動力,馬斯克也曾提過「如實教養」的重要性,產學落差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學校無法模擬社會現實環境,真實的世界不會有人有耐心慢慢教你,你必須自己主動學習、跟人學習、找機會學習,而不是老師急著要教你. 太貼心都幫他準備好,孩子的感受力變遲鈍跟爸媽追著孩子吃飯的道理是一樣的,學習和吃飯是本能,餓了就會覓食,求知若渴就會想找解答.但很多父母怕孩子沒吃飽就拼命餵,怕孩子學不好就拼命補習,最後學習成了應付,成了痛苦.以前人說出身貧寒,可以透過教育翻身.因為高學歷可以找到好工作,領高薪水,藉此跨越社會階級.可是我覺得會讓你翻身的不是教育,而是你想翻身的內驅力.因為窮怕了,所以內在驅動力讓你努力念書,把考上好學校當成翻身的機會牢牢把握,這是因為「你想要」.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僅在你想要的時候才有價值,才值得去做.女兒嘻嘻沒開口討的東西,我不會主動給.吃東西如此,買東西亦然.因為我的資源有限,我只在她開口提出需求時給予,一來不浪費資源,二來她會珍惜. 想要的就要開口,沒開口的不用給有一次嘻嘻想轉扭蛋,身上只有60元,扭蛋需要100元,她在20幾台扭蛋機來回走動10分鐘,猶豫不決要轉哪一個.這其中也有60元的扭蛋,但她不喜歡.她喜歡的扭蛋,錢不夠.我問:「還是你要轉60元的嗎?」嘻:「不要,我不喜歡」我:「也是,錢要花在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上面.」我沒有給任何意見,就是在旁邊看她抉擇.她想了很久最後跑來跟我說:「媽媽,你可以先借我錢嗎?」很好,懂得跟別人要資源.我:「借?你要怎麼還我?不然這樣好了,你幫我按摩5分鐘,我給你50元,10分鐘就賺100元,可以嗎?」她說好,於是我給她100元,回家她幫我按摩腳10分鐘,就這樣開啟她的賺錢人生.之後她要買什麼玩具餅乾零食,我會先請她用自己的錢買,不夠就沒得買,下次存多一點再來買.偶爾要我買玩具給她,我會問她我三個買的理由,講不出來我是不會買的.請她講理由是訓練她思考這東西買回去要幹嘛,有些時候孩子只是隨口說說,但家長就買了一堆.還有我希望她可以判斷物品是否值得買,而不是輕易到手然後輕易丟棄.有一次她看到泡泡板很想買,她的理由是看到別人都有,她也想要.通常這種理由不容易說服我,除非有其他原因,不然我不會因為別人有什麼就買給她,這樣是買不完的,所以當下我拒絕了,並且告訴她這東西不實用.過幾天,因為她表現不錯,我看起來心情很好,抓住這個moment,她又來跟我說想買泡泡板,而且給了理由,她說:「這個是壓力大的時候可以玩的,我真的好想要喔!媽媽如果我有泡泡板,我自己一個人玩也可以很開心.」這完全擊中我!因為:1.挑對時機,察言觀色是生存之道2.一個人玩也可以很開心,戳中我很忙,沒時間陪她的補償心理.(媽媽真的很吃這套==)3.抒壓(雖然我不懂她到底是有什麼壓力XD),也讓我改變不實用的看法.4.不貴好,她這麼用心提案,我就買給她了. 上面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孩子真正想要一個東西時,她會想辦法去要資源、想辦法去賺錢、想辦法去說服對方,她會努力「想辦法」就是最好的學習.有些父母太過替孩子著想,總覺得孩子需要這個那個,給孩子上一堆課,買一堆東西,最後已經分不清究竟是爸媽想要還是孩子想要,父母剝奪了孩子覺察自我需求的能力,也讓他們少了「學習如何選擇」的機會.當資源少的時候,她才會選擇做最重要的事.當錢只夠買一件衣服時,她才能挑出最喜歡的那件.「無限供給」其實是種悲劇,好吃的東西給你100個你會吐,漂亮的衣服給你100件你會厭倦,也因此讓我發現,想培養孩子「選擇」的能力,必須從有限的資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