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掙扎、哄很久不睡是好眠信箱常常收到的疑問之一.「難入睡」發生的月齡範圍很廣,有時候月齡越大,情況反而越嚴重.話說好眠師當年,就是因為每次哄睡兩小時而傷透腦筋呢.睡覺其實是件很單純的事,孩子的大腦傳達疲憊的訊息給身體,讓身體睡覺.但是當周遭的訊息過多,對孩子來說過於刺激,反而難以遵從身體好好入睡「最原始的渴望」.以下列出五種原因,看看您的孩子是哪一種.1.環境干擾光線讓褪黑激素有效運作,有助於寶寶睡眠時的肌肉放鬆、體溫下降、產生更多的睏意.6~8週之後的寶寶,無論夜晚長睡或白天小睡,都可以在全黑環境睡覺.如果寶寶的房間不夠暗,使用遮光效果較好的窗簾,也不建議使用夜燈,這些光源都會讓比較敏感的寶寶容易醒來.光線的操作可以在睡眠儀式就開始,寶寶臥房的燈光昏黃,引導他們進入睡覺的氛圍.(好眠師提醒:新生兒的褪黑激素尚未產生作用,所以光線的影響較小)溫度人體能夠自動調節體溫,一天當中會略有起伏,我們的體溫通常在中午來到高點,在凌晨五點落於最低.當我們睡著的時候,身體機制會慢慢的降溫,幫助深層睡眠.所以如果周遭溫度太高或穿太多,反而會破壞這樣的機制,讓寶寶不好睡.而對新生兒來說,睡眠環境保持涼爽,亦可減少新生兒猝死症發生的機率別當孩子的豬隊友,睡覺別太暖.台灣的家長(或是阿公阿嬤)普遍都幫寶寶「穿太多」,一般來說,國外專家建議溫度在攝氏19~21度,不過這樣的溫度可能許多華人家長不能接受,但至少不要超過攝氏24度.關於穿著的部分,一件式睡衣再加上一件薄的防踢被就夠了,爸媽根據溫度來調整睡衣跟防踢被的厚薄.聲音相較於前兩樣比較棘手的是聲音,我們很難避免馬路呼嘯而過的車輛、隔壁鄰居吵架、兄姐的玩鬧聲,或是親戚來訪的七嘴八舌.如果你的寶寶對於聲音比較敏感,建議使用「白噪音」.白噪音的原則是無聊、重複,可使用吹風機和吸塵器的聲音檔用USB音響重複播放.要注意的是白噪音「不」超過50分貝,擺放於門口或窗邊,距離寶寶有一段距離.如果擔心白噪音會形成依賴,可以在環境比較安靜時,把聲音關掉.但一般來說,它是不錯的睡眠工具,有時候旅行或回阿公阿嬤家過夜時,熟悉的白噪音會讓寶寶知道「是時候睡覺了」,降低環境改變的掙扎.2.放床時機不對放床時機是門藝術,在對的時間放床,孩子入睡也比較容易.放上床的時間點:打哈欠、眼皮變重、兩眼無神、活動力降低、動作變慢、注意力發散、吸吮的力道變弱變慢、比較安靜、無精打采.若寶寶出現以上狀況,離上次清醒時也有段時間,就可以開始睡眠儀式,準備放上床了.如果錯過這個時間點,寶寶就很有可能呈現「過累」.過累的表現:拼命揉眼睛、急躁易怒、暴躁不安、大吵大鬧.孩子越大,就越不容易發現他的睡眠訊號,通常等到父母覺察時,都已經處於過累狀態.所以,還是建議儘早培養寶寶健康睡眠習慣,有固定的作息,對一家人來說都會輕鬆許多.3.身體不舒服如果你的孩子平常很好入眠,卻突然有入睡掙扎,請先檢視他的身體狀況.身體不舒服常見的是腸胃不適、長牙或是感冒等等.不過這都是短期因素,不舒服的原因排除後,就會改善了.4.發展期發展期也是造成入睡掙扎的常見原因,每段發展期的影響不同,也因小孩而異.尤其五到九個月有段比較密集的大動作發展期(翻身、爬、坐),寶寶很有可能玩得不亦樂乎不想睡覺.這也是暫時性因素,通常一週就會改善,但有些比較大的發展期會持續到三週.回饋讀者限時活動:免費四堂魔法課 教你讓寶寶更好睡填上email&姓名,即可索取寶寶好睡密技,每天一封信,總共四封信5.哄睡哄不睡如果你的孩子超過兩週以上都有入睡困難,有可能是「哄睡不睡」這個原因.我們常常以為哄睡能幫助孩子入睡,但有時候哄睡卻是造成孩子難以入睡的原因.睡覺其實是件很單純的事,孩子的大腦傳達疲憊的訊息給身體.但是當周遭的訊息過多,過度的抱搖奶對孩子來說都是種刺激,孩子反而難以遵從身體「最原始的渴望:好好睡覺」.另外,我看到許多孩子月齡越大,越「捨不得」睡覺.他們對於刺激的反應更明顯,導致於入睡時間越來越晚,同時壓縮了整體睡眠時間.而「難入睡」最終造成的影響包括:整體睡覺時間減少花費過多時間在入睡,壓縮孩子活動學習的時間哄睡爸媽消逝的metime喜歡好眠師的文章嗎?歡迎追蹤好眠師的粉絲專頁,分享或轉載文章給身邊的家庭.也歡迎留言你想看主題,好眠師未來會用音頻或文章方式分享! 想了解更多嬰幼兒睡眠知識?好眠學苑開課囉!0-4個月順流寶新生兒睡眠法線上課熱賣中...4-12個月好眠寶養成法線上課熱賣中...好眠師Peggy/FamilySleepInstitute&IACSC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好眠寶寶・寶貝的睡眠顧問創辦人.官方網站: https://www.mybabyzzz.com/Podcast節目: 搜尋好眠寶寶自信媽咪Apple: https://reurl.cc/yydgR8Android: https://reurl.cc/oLZg2VSpotify: https://reurl.cc/xDRRxeYoutube: https://reurl.cc/K67j9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