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醫師,患者的體溫降到攝氏32度.」麻醉護理師盯著心電圖說,「而且心跳持續下降!」 「那是一個兩周大的早產兒,因為壞死性腸炎,而進手術房,」台大醫院麻醉部黃信豪醫師回想起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生命跡象很不穩動,體溫下降、心跳變慢,相當危急.幸好手術成功了,但在術後患者的四肢發涼、血壓偏低、酸中毒,還有許多併發症,爾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 小朋友是發生手術低體溫的高危險群,台大醫院麻醉部劉治民醫師表示,如果手術時間較長、術野暴露範圍較大,體溫便會快速流失.在主動式保溫工具較有限的年代,想要幫病患維持較穩定的體溫實在不容易.如今,隨著熱空氣式保溫毯的普及,帶給醫師、患者相當大的幫助. 小孩、老人動手術,容易發生低體溫 小朋友的體重較輕,產熱能力較弱,在接受麻醉動手術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手術低體溫.黃信豪醫師指出,尤其是手術時間較長的手術,例如腹腔腫瘤、胸腔腫瘤、骨頭矯正等. 從消毒開始,消毒水蒸發便會讓體溫開始下降,劉治民醫師說,「小兒外科醫師都會加快動作,消毒時常喊說「趕快!趕快!趕快鋪單!」,希望盡快把患者包起來,不要讓小朋友掉體溫.」 嬰幼兒手術低體溫的因素包括熱量散失較快,且身體維持恆溫的機制受到抑制.黃信豪醫師解釋,麻醉後人體的周邊血管會擴張,加快體溫散失,另一方面則是肌肉放鬆,且3歲以下嬰幼兒無法經由顫抖產熱,加上嬰幼兒皮膚較薄,保暖效率較差、以及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身體質量比例較大,更易造成體溫散失.如果沒有積極保溫,即使是三十分鐘的手術,也會發現患者出現低體溫的狀況. 除了兒童以外,老年人亦屬於手術低體溫的高風險群,由於本身皮下組織較薄、體力較弱,且常受到本身的疾病影響,如糖尿病所衍生的血管、自律神經方面的問題,老年人自身對體溫的調控較差,自我保護機制較為不足.劉治民醫師說明,如果接受泌尿科方面膀胱、攝護腺手術或是骨科關節鏡手術,術中可能需要用水灌洗,使體溫快速流失.如果使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需灌入二氧化碳,這些氣體直接接觸內臟表面,也會帶走熱量. 手術低體溫,併發症很多 人體的各項生理機能都需要在適當的體溫下,才能正常運作,黃信豪醫師說,手術中體溫過低會帶來多種不良影響,例如影響凝血功能,增加術中出血量、影響藥物代謝,術後較難甦醒、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導致意識障礙、影響免疫功能,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即使手術順利完成了,手術低體溫也會影響術後的恢復. 心律不整是需要非常注意的問題,劉治民醫師說,術中低體溫可能影響心臟功能,而出現心房顫動、心搏過慢等,讓患者狀況變得較不穩定. 手術結束後,很多患者會在恢復室一直發抖,劉治民醫師強調,肌肉發抖導致氧氣消耗量大增,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相當不利,可能造成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 完善體溫管理,持續監測、主動保溫 老年人與兒童較容易出現手術低體溫,也容易造成不良影響,為了防止發生手術低體溫,必須善用各種主動式保溫工具.劉治民醫師說,「過往在預防手術低體溫的設備,有烤燈、電熱毯、水溫毯、輸液加溫器等.但是烤燈的效果相當有限;水溫毯接觸面積不夠,且水的比熱較高,若調高水溫,有時會發生燙傷的意外;輸液加溫器,可將點滴、血品加溫,但是術中給予的輸液量有限,不易彌補流失的熱量. 「熱空氣式保溫毯改善了許多傳統保溫工具的不足.」黃信豪醫師說,熱空氣式保溫毯包覆性較好,經由小孔持續吹送暖風,效率較佳,能夠預防體溫流失,也可以穩定加溫.讓患者更舒適、更安全,也能減輕術後醫護人員的負擔. 「術中正確體溫監測亦非常重要,」劉治民醫師強調,「除了避免體溫過低,也需要留意體溫過高,持續監測體溫,並適時調整主動式保溫設備,才能達到完善的體溫管理,讓手術過程更安全.」 目前臺大醫院對於兒童術中體溫的控管相當嚴謹,發生手術低體溫的機率僅有0.6%,是相當優異的成績,黃信豪醫師表示,除了讓醫療團隊認知到術中保溫的重要性,也會不斷讓民眾了解,持續提升病人安全. 貼心小提醒 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寶,在必須接受手術時,幫助孩子平安度過是大家共同的目標,黃信豪醫師說,利用各種經過實證的方式,我們可以把許多細節盡量處理好,以提升麻醉安全性,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