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無需人為操控,會自動保持適當距離跟隨操作員,負重約300公斤,為農民減輕農事負擔.(圖片來源: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提供)採訪·撰文=張語屏農夫在田間收成或施肥時,因長期彎腰搬重有損傷隱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場)與郡野實業合作花費4年開發期程,2022年2月7日推出號稱跟屁蟲的「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車)」(以下簡稱「電動搬運車」),讓農民更加輕鬆不費力.待技術轉移授權完成後,將持續與農場合作累積數據,讓農民看見投入效益,並待智慧農業產業鏈更加完整後,投入歐美國家市場將更有機會.電動化取代燃油引擎機械讓務農綠色友善、更輕鬆稻米與茶葉,已是戶外農田採用燃油引擎自動化機械作業較為成熟的農業種類,高雄場助理研究員潘光月說明,「台灣有許多溫室、網室農業,在室內使用燃油引擎機械要考量長期發動、或多次發動啟用產生的廢氣油耗與噪音,對農夫健康也會有影響,開發電動化的跟隨搬運車,可以免去廢氣和噪音問題,也能大量減輕搬運的勞力工作.」考量平日農田作業時間,電動搬運車可連續4小時裝載搬運300公斤的重物,包含肥料、或收成的蔬果,當重量未滿載,搬運時間便可拉長,充電時間則依選用電池功率,平均約8小時可以充飽.由於農地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潘光月指出電動搬運車最大承受坡度在15度以內,透過元件感測,當有障礙物出現,搬運機會暫停行駛,避免意外發生.(圖片來源: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提供)讓「跟屁蟲」具備三點式定位避免各式意外發生「電動搬運車只會跟著農夫的屁股走,時速約在3至4公里,保持在1.5~2公尺的距離,但當如果農夫走向搬運車,它是不會動的.」協助開發的郡野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弘勛笑稱「所以我們都叫它「跟屁蟲」.」藉由機器上的光學雷達、超寬頻感測器,以及農夫身上㩦帶的超寬頻接收器等三點式定位,電動搬運車才不會朝農夫行駛,也力求避免許多天外飛來的意外發生.光學雷達的感測運用在人型物體的辨視很準確,常見在電動車產業,卻很少應用於農業.由於成本高昂,且受限逆光、水和灰塵影響光學雷達反應,這些在田間是最常出現的物質,透過超寬頻感測器,可以彌補這些缺點,當有人影突然閃現、田間的垂枝、地面有坑洞,三項感測都能彼此互補修正.電動搬運車將持續升級改良農業應用更有效益「為讓整體成本下降,讓農夫帶著大小僅如呼叫器(B.B.Call)大小的超寬頻接收器.」林弘勛也希望未來能讓超寬頻感測器更精準化,以取代光學雷達,讓成本降低也更適合農民使用.雖然4年時間已投入1200萬的研發資本,將持續開發可將搬運機自動回到運送點的「叫車」功能,使用會更有效率,「目前電動搬運車預計一台售價15萬左右,未來可直接升級叫車功能,希望2023年有成果,升級的費用僅能到時再評估.」當溫網室有「標準化種植間距」農業電動機具才可「規格化生產」根據農委會在2017年統計,台灣以溫網室及菇舍為主的農地約有1萬313公頃,逐漸以精緻化農業與室內栽植趨勢發展.在溫網室裡應用智慧農業,林弘勛提醒,要考量機具可在種植間距裡行動的空間.由於農民習慣比較密集的種植間距,郡野實業在2022年也將以一年時間,另外和農試所、農改場與農民配合,針對溫室裡不同區塊做種植間距的「AB測試」,電動搬運車長寬尺寸,有1公尺x1公尺、0.65公尺x0.8公尺的大小,以適合電動機具行走的距離對上人工密集的種植距離.而累積的自動化收成數據,將可做為未來智慧農業市場的應用資料.林弘勛表示,考量植物生長方向、陽光和空氣的可透性,蔬果的種植需要有適當的行株距離,如水稻和茶樹間行之有年的標準種植間距,自動化的機械才會成熟.「當包含溫網室農業有「標準化」種植密度,更多業者的機器就能依循標準規格製作,整體農業發展上就會產生規模經濟,未來智慧型農業機具,要放眼歐美國際大型溫室農場,也能相應執行.」溫網室農業導入電動化生產鏈收成工作有望提前郡野實業和溫室生菜業者合作,導入包含「AI無人路徑噴霧車」(噴肥及噴藥)、及電動搬運車整體工作,通常一週必須有3至4次的施肥噴藥人工,現可由機器取代人工作業,且原本28天才能收成的生菜,目前可提早4天收成.林弘勛說明,溫網室農民投入電動化輔助機具成本費用,可落在初期溫室投入的10分之1,若腹地不大,約在100萬元內.潘光月也表示待技術移轉後,屆時國內農民可依智慧農業相關政策向農委會申請「大小型農機」補助,導入電動搬運車.延伸閱讀▶智慧農業新創舉!農試所整合作物、葉面積感測系統在家也能推測作物產量▶解決農業缺工、老化問題高市府農業局成立「機械代耕隊」省時又給力▶避免農作寒害提早改作?智慧農業讓農民決策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