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謝承學2021年至今全球陸續傳出極端氣候導致農作物減產,包含主要糧食作物「黃小玉」,引發全球糧食供應危機以及物價上漲.事實上,台灣也無法全身而退,從2021年12月屏東萬丹紅豆未結莢無法收成,到2022年2月芒果嚴重「酥花」著果率低、溫差過大導致雞蛋供應不足,都可以發現近年氣候變遷同樣嚴重影響台灣農業,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刻不容緩.農業部門首當其衝,農委會提四大主軸因應氣候變遷「氣候的變化,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民.」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說道,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指出,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最根本之道就是淨零排放」,因此農委會在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且在2個月辦理27場座談會,加大加強蒐集的各方建言.陳吉仲表示,目前全球已有11個國家以及歐盟立法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另外包含台灣也有5個國家正在立法階段.他強調,雖然台灣尚未立法,但由於農業部門是對於氣候變遷最敏感的部門,因此必須先採取措施,因此農委會針對「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4大主軸,邀請全國專家學者、產業代表一起探討農業淨零排放的重大策略並擬訂具體行動方案.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才能開始淨零排放第一步:減量根據2021發布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國約2.22%(含燃料燃燒及非燃料燃燒),其中非燃料燃燒則以農業土壤(35.9%)位居第一、畜禽冀尿處理(27.2%)次之,水稻種植(18.5%)及畜禽腸胃發酵(17.4%)相當.為了在全球淨零排放中盡一份力,台灣農業首要措施就是「減量」.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指出,要談減碳,必須全面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才能合理計算、比較減量成果.接著,建立農畜漁業低碳生產模式,例如採取有機友善耕作、精準施肥技術、精準飼料配方以及調整海洋漁撈規模,減少漁船用油.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表示,近10年遠洋漁船已減少20%,同時承諾將重新評估漁船用油補貼,落實漁業減碳.增匯不僅靠森林,竹子碳吸存能力更佳依據歷年調查資料顯示,農業部門的碳匯,其中森林部分,每年碳匯量就有約2100萬公噸二氧化碳,而整個農業部門碳排放量每年約為500萬公噸二氧化碳,兩相抵銷之下,農業部門已經是淨零排碳.但陳吉仲指出,農業部門的目標要更往前,希望能提前就500萬公噸二氧化碳之排放量直接降低至碳中和,並增加更多的碳匯,協助其他部門達到碳中和.說到農業部門增匯,最直接的就是提升森林面積,由於受限於土地面積及人口稠密,森林覆覆蓋率已達60%,黃金城指出,未來將以提升森林單位面積碳密度為目標.另外,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也從他的專業角度提出,應從推動竹林更新,活化碳吸存能力來增加農業碳匯.全球竹林面積估計超過3000萬公項,約85%分布在亞洲,台灣即佔7%,約有18.3萬公項竹林.因竹子是生長最快速、再生性強,且用途廣,碳吸存能力比木材強,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要材料.從線性到循環經濟是永續發展的關鍵農業早期就開始建立循環經濟,因為農產品從出生到死亡都可回歸於自然再利用,理論上不會產生任何廢棄物.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認為,「農業盡量做到沒垃圾,沒有所謂廢棄物.」但目前光是還在用「農業廢棄物」一詞,就代表農業尚未完全達到循環經濟.而他也指出,農林漁牧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已有相關研究與做法,例如畜牧糞尿水循環再利用,經過厭氣發酵的沼液可回灌農田,沼渣可做成有機堆肥回歸農田,若達到放流水標準亦可以養殖大型藻或澆灌行道樹.農業的循環經濟以生物性物質為對象,基於自然環境的農業部門是落實循環經濟的最佳場域.減量、增匯還不夠,綠趨勢為淨零排放最後一步除了減量、增匯,為了達到淨零排放目標,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呢?陳添壽補充,還可以發展農業清潔能源,減少用電所產生之碳排,也能透過碳定價與碳權取得,創造新型經濟模式提高農民收入,政府將透過政策、法規的制定輿調整,建立誘因機制,引導生產端淨零作為.他坦言,上述幾項策略雖難以直接對應計算其減碳或增匯成效,但卻扮演淨零排放的關鍵助攻角色,因此第四個主軸定名為「綠趨勢」.陳吉仲:農業用電自產、廢棄物自己處理「沒有從經濟模式改善,還是沒有未來.」循環臺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激動地說,沒有反轉經濟模式的決心都是空談.對此,陳吉仲指出,台灣農業的目標就是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換句話說,「農田的電自己生產,廢棄物自己處理」.他強調,如果要做淨零排放不能只有一個農民來做,而是大家一起來做,從學術、農業部分、經濟部門、產業界,才有可能完成這個世代責任.延伸閱讀▶協助產業走向淨零排放中興大學成立全國第一個產業減碳推廣辦公室!▶化肥貴又不環保!澳洲JupiterIonics用新技術只要水、空氣、電就能製作化肥原料——氨▶農業碳排和吸收不再難估算,農業新創Carbonspace以衛星改善碳足跡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