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手機已經從殘害眼睛的3C怪物,悄悄成為出門如果忘記帶,這一整天便會惶恐、發呆,甚至連搭個捷運,都會不曉得頭應該往哪兒轉,眼睛應該往哪兒看嗎? 假如你一發現手機沒帶,便會寧可上學、上班遲到也要回家拿的話,是否應該替這隻3C怪物換個名字?因為一面倚賴它,又極盡所能的侮蔑它,是否更凸顯了自己的矛盾感?當發現身邊的孩子們,從幼稚園進入國小、國中,一開始手裡拿著的是積木、布娃娃,後來全都變成手機後,我忍不住更加思考,自己與3C產品的關係.從前長輩們都說: 「手機好可怕!手機會讓爸爸不像爸爸,媽媽不像媽媽,根本就是惡魔的工具.」 但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後,手機卻成了買食物、找新聞、掃實名制的最方便工具,因此你我究竟會不會被3C產品綁架?最根本的問題可能是下列幾項: 一、我們已經不愛思考問題的對錯.二、我們不曉得自己應該為何而活.三、我們被填鴨式教育荼毒太深,以為腦袋被擠滿、塞滿就很有安全感. 於是家政夫開始換位思考,站在將手機汙名化的立場想,可以斬釘截鐵的說: 「對!不要看手機,手機很可怕.」假如你不愛思考,懶得分辨對錯,那網路上的許多假消息、假新聞,真的會逐漸混淆你的價值觀,而對是非觀念尚未健全的孩子們,則是手機黏的越兇,髒話就學的越多嗎?大家不妨觀察看看. 但一換位思考,站在倚賴手機者的立場想,則可以大肆抱怨,因為手機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上班很辛苦、夫妻關係很乏味、親子溝通很困難,連爸爸媽媽回到家都覺得悶,青少年們能活得更勇敢,更願意努力奮鬥嗎? 而且自從大兒子上了國中,家政夫開始接觸補習班之後,赫然發現原來我們的教育,老早就貫徹了〝因材施教〞這四個字,只要你是出生在貴族的後花園裡,則可以接受專任教師的指導,進入很懂抓題、猜題的補習班,因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裡,最關鍵的不是學生有哪種天賦?屬於哪種材料?而是家長戶頭裡有多少存款,買不買得起頂尖服務的那個財,因財施教. 於是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們,便會把責任往外推,覺得人生有夠悶,不滑手機還能幹嘛?像是下了班,明明有家卻不想回家的男人、女人,感嘆一場婚姻葬送了幸福與青春,另外一半既然那麼難溝通,就乾脆別溝通,滑手機吧! 為了孩子,筆者製作了「艾克黑曼」的節目,企圖挽回小朋友的耳朵,透過收聽的方式,把腦海中的畫面和想像力連接在一塊兒. 先從刺激聽覺開始→進而磨練耐心→再去練習思考與生命有關的事. 因為家政夫發現家裡的老三,已經有一點點被YouTube的畫面養壞,沒有看見畫面就無法聯想,因為無法聯想,所以坐著坐著就失去耐心,對必須動動腦筋才能完成的任務,一下子就感到乏味,喊著: 「我就是笨!我就是不會!」 但家政夫怎麼可能任憑他這樣下去,所以就先從每天十分鐘的〝聽故事〞開始練習吧! 這時聽眾朋友們可能會問: 「童話故事也夠很多是在談品格、同理心、愛心,為什麼你偏偏要選擇聖經故事呢?」 家政夫回答: 「因為這個世界並非童話.」 自從俄烏戰爭之後,弱肉強食、大國自私、對難民的冷漠、有愛心想援助,卻卡在政治立場…等等問題,都正快速消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憐憫,所以我希望孩子除了收聽「從前,從前」的Podcast之外〈明明就是家政夫自己很愛〉,還能夠聽一聽更多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好比有一位神,明明可以在創造完人類,遭到人類背棄之後,獨善其身的離開,但卻反而願意代替人類受傷,甚至受死,假如孩子能把這樣的心情,套用在家庭生活、人際關係時,會不會找到更幸福的婚姻,與更真誠的夥伴呢? 老實說,每當孩子離開家,離開大人的視線後,父母親就算再有能力,也無法每件事情都代替他們跌跌撞撞,因為也不可以這樣子溺愛他們,人生就要經歷過挫折,才懂得長大成熟,不是嗎? 如果聖經裡的啟發和故事,能夠幫助他們更明白愛的真諦,那是否也會將他們推得更靠近幸福一些呢? 聽眾朋友們,下班回到家,記得陪著孩子們一起收聽「艾克黑曼」的Podcast,並且把小朋友的反應留言給我喔!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w74rnqbnrl09320bymp2uw/plat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