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甯甯以後說不定是那種,不順她的意就離家出走的小孩.」「蛤?」「妳看嘛!半夜不幫她泡奶,就要自己下床出去泡,要不是她身高不夠,不然她哪需要我們.」「也是,最近像是跟她說藥不能一直擦,她就自己去拿肚肚膏;或是叫她再睡一下,就自己跑去拿紗布巾跟牙膏.」事後想想,兩三歲的小孩本來就會經歷「什麼都想自己來」的時期.甚至當她想做的事情,被其他人完成了,還會要求重新來過.不要她做的時候,就硬要做.但有趣的是,請她幫忙的時候,又不一定叫得動.因為小孩開始學習獨立,希望「做什麼事情」是自己決定的,而且透過做事情來證明自己.通常我們讓甯甯如願完成「任務」,她都會展現出很驕傲的樣子.但頭痛的往往是大人,因為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順著小孩.而小孩一但不如意,最常見的就是大哭、生氣,強制執行.小孩什麼都想自己來,大人應該如何應對?大人優先穩定情緒:這條我擺在第一位,也是用來提醒自己.特別是大人常常「預知災難」,一但看到小孩的起手式,就會在心中掀起「又來了!」的情緒.像是我雖然不太會惡言相向,但卻是比較強制抱著甯甯,拒絕她開始動作,或是要求她待在原處.畢竟媽媽我有時也是很不耐,有時也是很堅持(誰叫我跟甯甯同星座)⋯⋯可是通常當大人反應過度、語氣不佳,小孩反而會立即戒備.「溫和堅定」的態度,幾乎是現在育兒的第一指標,但這個前提就是大人自己要優先穩定情緒.這裡有個小技巧提供參考,有時候我會把「好」當發語詞,像是「好~我知道妳想⋯⋯,可是⋯⋯」、「好~我們先⋯⋯再⋯⋯」、「好~請妳先⋯⋯」等等.這一方面是小孩因為沒有馬上被拒絕,所以通常還能保持冷靜.另一方面是,當自己先說好,就不會滿腦子只有「我要如何阻止災難」.心理專家說「語言影響思考」,因此說「好」以後,自己也比較能夠冷靜想到其他方案.只要情況允許,讓小孩自己來:如果你的小孩已經兩歲,或許會發現小孩以前會主動做的事情,現在可能叫不動.像是甯甯早期很願意收玩具,現在卻要三催四請.是因為剛開始收玩具像是玩遊戲,久了就變成簡單完成又無聊的工作了.只要情況允許,平時多讓小孩嘗試,當需求滿足,反抗行為就會降低.例如我跟甯爸先前陪甯甯花五到十分鐘拿鑰匙開門,現在她就沒這麼在意我們說不用她幫忙開門了.況且,小孩最終要獨立,讓他自己完成、面對挫折,或是獲得成就,而不是凡事被照顧好.提供自己可以接受的選擇:小孩想要自己來,另一面的心理是「希望自己可以做決定」.有些情境不適合順應孩子,但有其他選擇.例如:A不行,但你可以選擇B或C.甚至是可以答應A,但是就不能有B或C.現在遇到甯甯開始想自己穿衣服,但天氣冷的時候,總不能讓她裸著上半身慢慢試.但此時通常要穿兩件上衣,所以都會跟她說「我幫妳穿這件,另一件給妳穿.」或是天冷但甯甯堅持拿薄外套,我就會拿「兩件厚外套」跟她說可以自己選其中一件.而另一種則是「有所取捨」,前幾天甯甯堅持拿拼圖到床上,但因為床上娃娃實在太多.在我各種話術戰敗後,決定讓她拿拼圖,但告知要把其他娃娃拿回客廳.於是抱進房後,就請甯爸把娃娃拿走.由於當下她更專注於手上的拼圖,所以對於其他娃娃被拿走就沒任何意見.轉移注意力或是離開現場:甯甯的喜好鮮明,有些情況只要說去做她喜歡的事情,還能轉移注意力.但甯甯的堅持也不一般,當溝通無效、轉移失效,剩下的只能離開現場.因為當離開現場、轉換情境後,小孩才比較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進而改變心境.引導情緒和練習表達:小孩「罵罵號」除了不如意之外,另一方面是因為無法順利表達,也不懂調節情緒.這種事情,除非經過長時間分辨情緒狀態、練習表達需求,否則就算是大人也不見得能夠妥當處理.此時,家長需要像旁白一樣,協助辨識狀態和情緒.例如:「妳是不能玩玩具,所以很生氣才打人」、「妳剛剛吃了棒棒糖,因為很好吃,感到很開心」⋯⋯再來,就要練習表達.大人只希望小孩「不要用哭的」,但是小孩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那當小孩急了,當然也只能用哭的.我會跟她說「妳用哭的,我不知道你要做什麼.我等妳冷靜,我在這裡陪妳.」然後等她聽得進去,再跟她確認要表達的事情.也要一併教小孩如何表達需求,例如:「我先玩那個玩具,但是被他搶走了,所以我很生氣.」、「我想要拿上面的東西,但我拿不到,要請媽媽幫忙.」最後,其實就算是到我這個年紀,常常也不希望別人干涉自己的做法.很多時候,幫別人提前預防會面對的問題,不見得是體貼的做法.我常常說「跌了才知道痛」,只要沒有安全問題、原則問題、媽媽心情問題(?),我傾向說「沒關係,你試試看」,別急著阻止、別急著給答案.我不介意自己做不好,我介意的是沒機會讓我做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收藏、分享.也可以到粉絲團、IG追蹤我,讓我們互相陪伴與成長,並成為讓子女驕傲的父母喔!▶在FB分享本篇文章▶在IG 分享本篇文章▶育兒、三花&橘貓、美食(肉桂捲、咖啡廳⋯⋯)、好物IG:morellowang▶甯甯的IG:ningning20200322▶FB粉絲團:Morello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