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與孩子對話時,你的孩子常回你「不知道」嗎?許多父母都抱怨,好好問孩子一些事情,孩子卻總用一句話:「不知道」帶過.我也常聽聞為師者的痛苦心聲,課前精心準備課程與教學內容,期待與學生能有良好的互動,但每當向同學提問時,台下總是鴉雀無聲,若指定某位學生回答,孩子便要吐出三個字:「不知道!」用「不知道」一語帶過師長的提問,似乎是現代青少年的常態.有時候,真讓人摸不著頭緒,孩子們究竟是沒想法、不知道答案,或者,根本不願意思考,所以出現消極的思考態度——近乎擺爛.為方便說明,我把舉凡對思考與回答問題展現出來的消極態度,稱為「擺爛思考病」.除了「不知道」外,常見的還有「還好」、「沒差」、「都可以」……等極簡回應.—說「不知道」的保護功能要拯救孩子的擺爛思考病,免不了需要對這個現象深入探究一番.還是回到老話一句,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功能的,不是用來幫助自己更為提升,就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想一想,如果在一個公開場合,例如演講或會議上,裡頭最有權勢的人(通常是拿著麥克風的人),突然問你個問題,或邀請你發表意見,而你的腦中一片空白,同時,你發現,你的手心冒汗、呼吸急促、肌肉緊繃,你試圖張開嘴,卻一個音也發不出來.我相信,你也會很想就把「不知道」三個字,脫口而出吧!因為,當說「不知道」時,雖然什麼都沒說,但也至少說了三個字,可以交差了;而當說「不知道」時,如果對方就不再繼續問,你就脫離險境了.所以,「不知道」這三個字,確實具有保護功能,讓你免於繼續處在尷尬與煎熬的狀態中.而對青少年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說了會被罵,不如不說算了青少年孩子很聰明,當他們知道,回答大人的話,很可能受到批判時,他們就學到「少說比多說好,沒說比有說好」.但如果被要求不能不說時,「不知道」就成了讓師長即使惱怒也沒輒的防禦武器了.什麼,被批判?沒錯!大人總是很愛批評孩子的意見.於是,許多孩子便從一個原本好思考、愛發問、願意嘗試回答問題的孩子,成了將「沈默是金」視為圭臬的信徒.於是,在青少年的團體中,不輕易在課堂上對師長發表自己的高見,是孩子們的默契.因為講了也被罵,沒講也被罵,那麼乾脆就說「不知道」好了.連帶著,也不需要去思考任何大人的提問了.看在大人眼裡,便會好像一副對思考有著消極態度的動物.其實,孩子陷入了「認為講了一定會被批判→焦慮不敢講→被罵得更凶→更焦慮不敢講→放棄思考→說不知道帶過」的循環機制中.—「如果你知道的話,那會是什麼?」幸好,擺爛思考病是有得醫的.關鍵在於大人的態度,你得表現出好奇、開放與絕對尊重的態度,讓孩子知道,你很想聽到他們的想法,同時,說錯話也沒關係,絕對不會受到批評.光有這樣的態度還不夠,還得能問出好問題.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每當孩子說出「不知道」,我是不會就此放過的.我會接著問:「如果你知道的話,那會是什麼?」這是一句神奇的話語,當我這麼問時,通常孩子們就會多少說點什麼了.如果我想繼續鼓勵孩子說更多,我會接著問:「那還有嗎?」,以及「如果你知道的話,那還會想到什麼呢?」我正在暗示他們能夠思考,對我的問題已經擁有答案,而且能夠表達得出來.這樣帶有假設性質的問句,之所以能夠促使孩子多思考一下,多表達一點,是因為對孩子而言比較不具「威脅性」,同時,傳達出一份「我相信你一定想得到」的期待,這正能鬆動那些原本放棄思考或懶得思考的孩子的內在信念:「因為我想不到大人要的好答案,所以說什麼都是錯的.」—治癒擺爛思考病,大人的態度是關鍵在我的晤談中,我常問個案,你有什麼感覺?個案常回答:「不知道」或「沒有感覺」.我會接著問:「如果你有感覺到的話,那會是什麼?」在我帶領的工作坊中,我常邀請學員做活動,像是畫圖,學員常說:「我不會做!」或「我不知道要畫什麼?」我會接著問:「如果你知道要畫什麼的話,你會畫些什麼?」在我的授課過程中,我常會請學員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見解.學員常說:「我不知道要說什麼?」,我會接著問:「如果你知道要說什麼的話,那會是什麼?」我也曾遇過好幾次,有學員舉手想問問題,但當站起來時,卻停頓了好一會兒,尷尬地說:「我忘記要問什麼了?」,我也會接著問:「如果你知道你要問什麼的話,那會是什麼?」說也奇怪,這句話一出,通常對方就能開口說話、分享意見,或者著手活動了.當然,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程度的魔力,但關鍵還是在師長的態度.若你能表現出好奇、誠懇與開放的態度,孩子通常感受得到,他們會願意多說一點.而若孩子願意說點話了,你能繼續保持尊重,甚至肯定他所說的:「我聽到你說了……,謝謝你願意告訴我!」孩子便學到,在這位大人面前說話是不會被責罵的,未來,則更可能積極表達,當然,連帶著就會啟動思考.本文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