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公益講座上,有個媽媽向我問了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手足不睦?」這位媽媽表示為此困擾許久,雙雙上了小學的兒女經常為了各種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口角相爭甚至大打出手,還會為了父母沒有處罰其中一方而感到忿忿不平……為什麼我說這問題是「歷久彌新」呢?我相信這是「從古至今」都不斷上演的家庭戰爭,華人社會常聽到「兄弟同心,其力斷金」,尤其過去的社會重視家族體系的全族榮辱,經常將同個家族內的孩子們全都「視為一體」看待,忽略個人的想法與自主性,雖然現今多以小家庭的型態為主,然而這種「手足就應該互相照顧」的觀念依然深值在我們的心中.我也想起了在我的實戰班裡有個媽媽學員曾說過自己年幼時的故事.這位學員在家排行長女,下面還有個相差五歲的妹妹,大約十歲那年父母帶著姊妹倆去大安森林公園玩耍運動,姊姊一個人在玩飛盤、父母互打羽球、妹妹騎著腳踏車在四周圍繞彎.過了沒多久,父母忽然發現妹妹不見了蹤影!媽媽問姊姊有沒有注意到妹妹騎去了哪?姊姊搖頭說不知道.爸媽就沿著附近的走道四處尋找大喊妹妹的名字……姊姊站在原地呆愣著,她心裡萌生了一個念頭:「如果妹妹找不回來該有多好……」這偌大的公園裡尋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看著邊哭邊找的媽媽、臉色鐵青的爸爸,她知道爸媽的心裡有多著急,可是她無法感同身受.從小,父母就要求姊姊要做妹妹的榜樣,「姊姊不能做錯不然妹妹就會學」、「姊姊有好的東西就要分享給妹妹」、「妹妹還小不懂事做姊姊就該大度不能計較」、「以後長大就要多照顧妹妹一些」……這些教條般的叮囑都刻印在姊姊心裡,卻從來沒有接受過,她始終不服氣憑什麼當姊姊就這般倒楣,「應該」要承受父母的期望?時間分分秒秒的過去,焦心的父母也愈來愈崩潰,忽然,媽媽看到遠處一抹熟悉的小小身影騎在腳踏車上,被一個陌生的大人陪著走來,媽媽大喊著妹妹的名字衝上前去,妹妹也跳下腳踏車衝向媽媽的懷抱,雙雙哭成了淚人兒.原來妹妹騎車迷失了方向,公園裡相似的樹木和草地讓她不知該怎麼騎回來,妹妹也是沿路邊哭邊騎,遇上了好心的大人想帶她去服務台廣播,在前往服務台的途中,就見到了媽媽.「幸好,妹妹找回來了,否則父母這心,該有多痛?」這位媽媽學員這麼說著,成為母親後憶起此事,才能體會到父母當時的痛楚.文章看到這的您,也許會覺得才十歲的姊姊怎麼會這樣的無情?我完全能理解這位姊姊心裡的感受,我當時在群組裡回覆了這位媽媽:「就人性面來說這算是合理的,父母將姊妹綁在一塊,姊姊長期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內心壓抑與不滿就會產生這種心態.」而手足之間的矛盾又該如何處理呢?絕不會是父母單憑「口頭上」要求孩子們好好相處就能解決的,具體又該如何做才能讓手足相互合作呢?可運用以下這五點:主動給予獨有的優質親子時間每個孩子都希望在父母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位置,才能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屬感,尤其家有二寶以上的父母,需要「主動」給予每個孩子獨有的親子時間.保留尊重與自主性.拋開過去長幼尊卑的觀念,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人意志與行為,盡量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不勉強孩子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求大寶應該忍讓小寶,或是大寶理應照顧二寶,不應把大寶二寶綁在一起,這樣的要求對大寶並不合理,應該由孩子各自負責自己的行為.忽略不適當行為.手足間的問題通常是在引起大人關注尋求歸屬感,若持續關注或糾正孩子的負面行為,會讓孩子誤以為負面行為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所以父母反而要忽略孩子的這些負向行為,轉而「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學習自行解決衝突.溫和且堅定的運用明確的生活規範,讓每個孩子都要遵守,若發生衝突時也依循相關的規範來解決或協商,盡量不以批評或指責的方式仲裁.教導合作而非競爭.古云「兄弟同心」,但前提必須先讓孩子學會「互相合作」,父母不在手足間作任何比較或競爭,讓孩子明白合作的好處大於衝突,手足間才能互相幫襯.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愛與尊重灌溉著長大,不分長幼順序,這是身而為人的天性,我也相信來參與講座的父母們都是真心希望孩子好的,沒有一位父母喜歡見到手足不睦的情況.運用以上五點技巧化解手足間的矛盾,建立愉快合作的家庭氛圍,讓「相親相愛」不再是父母掛在嘴上的教條,而是真正建立在孩子心中的價值信念.-﹝阿德勒正向教養實戰班﹞持續開班中正向教養可以有效地平穩父母情緒,以及減少與孩子的摩擦,建立「合作」式的親子互動,讓您與孩子輕鬆順利完成每日作業.歡迎參與每週一次的線上實戰班,讓您的教養問題獲得「即時實際」地解答,並經由老師的示範與演練,讓您了解如何具體、實際地將正向教養運用在生活之中.課程詳情請見:https://changleoleoleo.wixsite.com/adlertaiwan/course對課程有任何疑問請私訊我們,如有教養問題、煩惱也歡迎私訊詢問!張李明德的阿德勒正向教養課正向教養實戰班本文由<張李明德的阿德勒正向教養課>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