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純媛 諮商心理師打罵帶給孩子的是知錯而改還是怕打所以服從?印象中,以前被媽媽打的次數比較多,媽媽管的是生活起居,最常用衣架打小孩,理由可能是玩太晚、玩太瘋,媽媽擔心吵到別人或是事情沒做好之類的,那時只要媽媽拿著衣架出現時,或是大喊說:「還不安靜?還不去做事?是欠打嗎?」心裡就很怕、知道要聽話服從.而爸爸,從小到大只打過我一次,那次是我幫偷東西的鄰居把風,鄰居被抓到,雖沒有拱出我,但事情很快地就在巷弄裡傳開,爸媽得知後,打了我兩下和唸了我一頓.處罰看起來很輕微,對心裡的感受卻十分深刻.面對父母的打罵其實孩子相當擔心受怕民國八十年,許多父母是做工的,忙著賺錢,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平時主要照顧者是爺爺奶奶,除了接送我們放學、照料我們午、晚餐,其餘大概都是放牛吃草.當時尚未週休二日,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只有在週六晚上才會回家,我還記得事發時是星期三讀半天提早放學的下午,當我聽到媽媽打電話告知爸爸這件事之後,從星期三晚上到星期六晚上的三天,我的胃像是打了二十四個結一樣地揪痛著,天知道那有多折磨人.接著,星期六到來了,內心忐忑的我跟著阿公阿嬤在客廳看電視,萬萬沒想到爸爸提早回來,突然間,一陣低沉冷峻的聲音傳進耳裡:「你現在收拾東西滾出去.」我整個人從椅子跳起來,說我嚇得屁滾尿流真的不為過,我開始狂哭,最後在阿公阿嬤求情之下,我被處罰舉高雙手跪著,最後爸爸拿著藤條打了我的手兩下,告誡一番之後,才要哭著不停的我去洗臉吃飯.那兩下,終身難忘.打孩子可能讓孩子不敢再犯錯但也可能造成終身自我價值低落如果打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把孩子教好,讓他不再犯錯,那這個效果在我身上的確達到了,但卻也留下了「讓孩子驚落底(台語)」的後遺症.爸爸的威嚴,震懾了我,然而,最讓我難過的是他失望的眼神,一直到現在,我和父親之間始終有個跨越不了的距離,我敬他、愛他,但也懼他、畏他.讓父母丟臉的自卑感如影隨形跟著我,無論長大後的我的成就如何,始終覺得身上有個污點和印記.而媽媽為了生計、沒太多時間循循善誘、只能以打罵迅速糾正孩子行為的管教方式,則是讓我認定自己是不夠好的孩子,並養成我的忍讓性格,許多時候即使被虧待了,仍下意識地忍氣吞聲,或責備和檢討自己,經常自我懷疑,價值低落.看不見的傷最痛身體被打的痛會過去,但心裡內疚和羞恥的傷卻永遠忘不了,如影隨形跟著我二十幾年,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在思考教養孩子的問題,才逐漸意識到過去被體罰的痛,早已成為烙印在心上的隱形傷口.做錯事的孩子更渴望一個讓他相信自己還值得被愛的擁抱孩子時期的我的確做錯了事,我從不否認,也沒有對於父母的體罰有過怨言,然而,心裡總有個小小的聲音來自於那個不小心做錯事的孩子,他其實也好希望有個人可以安慰他一下,可以告訴他做錯事沒關係,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就好,可以有個人抱抱那個對父母萬分抱歉、害怕被趕出去的孩子,告訴他即使他做錯事,他也還是值得被愛、不會被丟掉.那個孩子的確做了不好的行為,但他不是一個不好的孩子,他需要的是學習分辨是非、改進過錯,而不是終身否定自己.教養與愛的並行方能孕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教孩子」需要方法,「不打孩子」並不是放任或縱容,而是願意陪伴和理解孩子在犯錯行為的背後需求是什麼,願意協助孩子成長,支持和鼓勵孩子改過向善.愛是有邊界的合理教導,愛也是有彈性的包容理解,一個心裡真正感受到被愛的孩子,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一個能被教導明辨是非的孩子,也會努力活出正確的價值.本文由創傷、發展與療癒編輯,原文為<當孩子犯錯_他需要的是有人協助他改進過錯_而不是終身否定自己>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