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開始,就開始幫行為問題很多的孩子到處找尋心理行為課程. 孩子的行為問題在學校傷人在家打人、無法自行如廁、吃飯,依賴行為,一秒鐘就爆衝跑出門或在校園裡失蹤,做事拖拖拉拉照顧起來真的身心俱疲.排隊為恭醫院的心理課,在整理特教資源時,經過大埔特幼老師的媒介下,得知竹南聖家早療中心有社工可以協助.除了聯合評估外,第一次與心理師的接觸,是在聖家早療中心安排的30分鐘心理諮商.當時的我們也不懂什麼是心理諮商,心理師的名字已經模糊,依稀記得是在中國醫藥大學附服務過的資深臨床心理師.在教室中,心理師安排小朋友拼拼圖,觀察小孩,並適時的提醒拼圖上的資訊「你看這邊有什麼顏色」、當拿起正確拼圖拼不進去時說「可以轉看看」…當時孩子3歲,平時的注意力不到3分鐘就飄散,難得看到孩子可以在指令下,坐在椅子上依照老師的提示,完成他平常沒有嘗試過的事物,我和爸爸都覺得非常的訝異.心理師與孩子活動後,與我們一同討論他觀察的情況,孩子的注意力不足,可以安排多長時間的活動,對於細節比較少注意,所以可以適時的提醒來幫助他觀察附近的事物.在聖家社工師的分享協助下,得到了附近可以新竹自費的心理課程 新竹自費心裡機構﹝拉法rdi人際中心﹞:學齡前至學齡,有個別及團課,0918-373087﹝新竹自閉症協會﹞:團體superskills課程,服務學齡兒童,03-5611095﹝能清安欣診所臨床心理師﹞:個別及團體課程,可申請療育補助,03-5357600 第一次心理行為課程基於交通考量以及下班後約課的方便性,選擇了﹝能清安欣診所臨床心理師﹞做自費課程的部分,在院方安排下是由呂嘉華心理師作為課程老師.第一次約時間了解孩子的問題,第二次看診,再來做智力測驗,開始心理課程.醫生看診時,看著聯評報告,和孩子對話,孩子有回答醫生的問題.醫生認為自閉症的孩子應該不會回答,要我們放心,應該沒什麼大問題.心理師也有詢問孩子的行為,和教養的模式,認為我們教養太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太過外放,當時其實內心有點受傷,小孩蹦蹦跳跳爬高爬下,叫他喊他就是不下來,並不是不管不作為,而是說了沒用.心理師問,那之後呢?你們有做其他的處置嗎?「我們會請他罰站,但他其實無法好好的罰站站好」建議剝奪他原本有的東西,設定好框架,完成任務後才用獎勵的方式得到他的東西.所以第一個月給我們的任務,是做一個獎懲紀錄表,並且具體化獎勵物.溝通的過程中,也詢問心理師:「孩子的行為太多問題,該如何執行?」心理師:「可以先挑選3~5項,目前最需要改善的行為來執行.」「自己吃飯」、「到馬桶自己尿尿」、「注意安全」、「不賴床」、「學校遵守規則」除了在家裡實行,也一併寫聯絡簿請學校老師同時進行,如果在學校整體表現佳或差,也請再聯絡簿給我們回饋. 獎懲改變行為獎懲制度,如同教育心理學中的「正增強和負削減」的道理,做得好給予鼓勵,做不好處罰或剝奪喜愛的事物.好不好用,有沒有用?年紀或是認知以及實行的技巧,很重要.在孩子3歲的時候,可能認知還沒起來,每天晚上睡前和他細數吃飯X自己尿尿X注意安全X不賴床X不讓別人受傷X…我想孩子應該也很挫折,因為行為問題太多,獎懲最後都是哭哭臉居多,拿到笑臉後也無法馬上回饋,幼兒對笑臉卡片根本無感.物質上的回饋,幼兒會最有感,但也容易淪為一種,如果沒有獎勵,我幹嘛表現這麼好.這獎懲制度一直都有持續進行,一直到5歲過後才慢慢感覺到作用1.認知提升,知道笑臉可以換東西,開始會收集笑臉,表示他想要的東西例如:10個換冰淇淋、布丁、養樂多 30個去遊樂園、買喜歡的娃娃註:以前可能假日會平日去逛超市就會買個養樂多給孩子,要先剝奪才可以有收集可以換東西的感受.而幼兒同樣的基準下,一陣子換到養樂多或冰淇淋吃一吃就快速忘記,現在可以延宕滿足,努力表現爭取想要的東西.2.大班老師在學校有同步進行,早療及家裡表現綜合回報給學校老師老師和品融討論好,表現好可以得到學校點數換獎品之外,也請學全班同學一起鼓勵他註:雖然小班是同一位老師,也有寫聯絡簿及line溝通要做,但是最後都沒有下文,所以學校和家庭的親師配合真的很重要.3.避免流於物質獎勵,在表現好或不好時,一定會具體的反應給孩子知道.例如:你今天都有完成老師說的任務,超棒的,媽媽親親抱抱你,我愛你.我講了很多次,請你去穿褲子,可是你還沒穿,我不喜歡這樣.獎懲能漸漸有效實行,很多細節一言難盡,還有一個重點是,要讓孩子與實行者有連結和自我察覺,慢慢地整理課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