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許多學校推廣蔬食日、有機日,屏東縣東港大潭國小推行「每週一餐魚」,小朋友都期待.(圖片來源:屏東縣大潭國小提供)採訪·撰文=李依文、羅璿想到推廣食育,很多人第一直覺會想到與農業結合,但所謂「食在地」以大環境空間來說,身處四面環海的島國台灣,認識海洋資源與食魚文化也相當重要.食魚教育為什麼重要?不管是在吃海鮮,或是購買海鮮的時候,你可曾想過這些海鮮來自哪裡?是來自養殖或是捕撈?這些問題可能不曾出現在你的腦海中,甚至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吃魚,「我們在推動食魚教育,最常面臨的問題就是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魚.」洄游吧創辦人黃紋綺說,這都是因為台灣的食魚教育不夠落實.我們身處海島國家,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卻不理解海洋,也導致了有不肖商人混充魚種的惡性循環產生.台灣在地漁業資源其實非常豐富,因此我們也有責任更認識在地漁產.東港讓魚游進校園午餐餐盤攤開校園午餐菜單,但每到魚料理的時候,都是一些已經加工地不成魚樣、沒有魚刺的料理,難道這些魚是天生沒有魚刺嗎?其實並不是,學校營養午餐不願意用魚作為料理,除了成本,還有很大的原因是擔憂學童在吃魚過程中,被魚骨或魚刺傷害,因為畏懼所以不讓孩子們吃魚,所以孩子們當然不認識魚.「現在很多小朋友都不認識海鮮,一上餐桌就問:「這什麼魚啊.」」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感嘆:「明明台灣養殖魚也這麼多.」而要學食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餐桌.來到海產豐富的南國,屏東縣農業處處長謝耀清透露,屏東縣身為漁產重鎮,從2020年開始計畫導入在地魚產進入校園午餐,不僅振興地方漁業,更讓孩童早早認識大海物產.在屏東實驗將魚產入菜的東港大潭小學,由地方鎮公所補助海鮮差額,教育局協助校方與漁業者聯絡,才成功讓大潭國小每週五吃到金目鱸魚、每月最後一個禮拜二更能吃到龍膽石斑魚.「小朋友會通通吃完,而且都很期待.」大潭國小午餐秘書陳小姐表示.不僅僅是學童吃魚而已,同時讓學童了解,他們所食的魚種為何、來自哪裡,每學期漁業者都會到校介紹魚種,也會帶學童到附近的漁塭現場參觀鱸魚的養殖環境、了解魚種的區域性、生長習性、繁殖與生長過程,如何運輸等.金目鱸魚變身百變料理,愛上吃魚的孩子在聯絡簿寫下「希望回家媽媽也能煮給我吃!」基隆推廣海洋文化與保育意識「身為基隆的小孩,吃魚絕對不是問題.」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黃健鋒滿面笑容驕傲地說,雖然基隆的孩子常吃海鮮,但真正的食魚教育,應該是回到海鮮的家「海洋」開始,去了解從產地到餐桌這段路,其中包含使用哪些漁法,在地原生種又是哪些,除此之外也應該要能夠對應不同的季節來知道當季有什麼漁獲.「不能只有海鮮文化,要先有海洋文化,環境才能永續發展.」黃健鋒說,大眾對魚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辨識魚種的階段,漁法、資源永續等認知也很重要,唯有維持永續的海洋環境,才有豐沛的漁獲.基隆早從2003年就開始以「鎖管季」來推廣在地漁業,走過17個年頭,活動主軸從最初的銷售性質,逐漸因為逐年的漁獲量減少,海洋保育的意識提升,進而將主軸轉為海洋教育,除了透過文化季活動帶動大眾認識海洋以外,既然農村體驗可以下田,要認識海洋何不直接出海?基隆每年舉辦鎖管季,還成立海釣學院,讓民眾可以直接體驗釣魚樂趣,更將融入海洋教育.(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提供)海洋就是學院,漁民就是導師若說是要了解海鮮來自於哪裡,出海捕魚是最快的方法,但民眾普遍沒有機會去體驗,甚至是真的有機會出海了,也未必能夠從中獲得任何跟海洋、海鮮有關的知識,而基隆市政府認為,基隆大有這些資源去拉近民眾與海洋的距離,就此於2020年成立「海釣學院」.海釣學院最初成立的宗旨除了拉近人與海洋之間的距離以外,也希望透過出海海釣的過程,讓人體驗到海洋的魅力,了解到目前因為環境變遷跟漁法使用不當的關係之外,漁獲量正在逐年減少.而這些海洋文化的教育責任就落到最了解海洋的漁民們身上.基隆市政府透過長時間與漁民的溝通,讓新一代的青漁們接受海洋教育轉型以及保育生態的觀念.海洋文化傳承最大困難,來自世代交替在推行食魚教育的過程中,基隆市政府看到產地過度捕撈的現象,因此設立了海洋保護區,「不過保護區周圍都是流刺網捕撈,好像打臉的感覺!也是如此讓我們下定決心,要做,就要協同人員去輔導漁民改變漁法!」基隆市產業發展處海洋與農漁發展科科長蔡馥嚀感嘆.「世代對於海洋認知的不同,是最大的困難.」黃健鋒說,基隆最初在推行刺網實名制與設立保育區的時候,反彈的聲浪相當大.從2017年開始推廣,經過1~2年的堅持推行下,「漁獲回來了.」黃健鋒說,因為在保育區內的漁獲量明顯改善,不只老一輩認同這項政策了,甚至會做起監督的角色,「我們還會收到原本反對的漁民跟我們告狀誰違規.」黃健鋒笑著說,最初推行這項政策的時候面臨漁民的不諒解,「改了會痛!但改後會爽.」黃健鋒說,這項成績也被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看到了,未來可望會擴大全台實施管制.從食魚教育開始,懂魚才會吃好魚當環境保育成功,漁獲回來了,最終還是回歸到食魚教育本身,教育從學童身上下手最快最直接,就如同讓魚苗悠遊在這片海洋.畏懼魚刺這件事情的本身來自於對吃魚這件事不了解,人對於未知的事情總是恐懼,「政府希望在未來能夠推動食農教育法,讓食魚教育從小做起,等到再下一代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狀況了,我們在教自己的孩子懂得怎麼吃魚.」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很多小朋友連全魚本魚都沒看過,怎麼可能懂吃魚!」林國平笑著說,也因如此,漁業署也在2016年與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教導學童們如何正確挑魚骨、吃魚肉.「食魚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從了解到監督,政府、漁民、消費者三方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循環,讓台灣的海洋、海鮮文化存在更好的永續發展空間.身為島國的一份子,一起學吃魚吧!延伸閱讀▶懶人料理蘊藏食魚教育洄遊吧的創業新法▶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從「知漁、知海」到「親漁、親海」!每個人終生都該學的食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