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中年,心理學家看到人有兩個渴求:對生命旅程本身的渴求,以及對強烈親密與交流的渴求.簡單的說,中年人渴求有人能陪伴自己去走這趟旅程,那人可以是愛侶,也可以是摯友,二人關係的重點在於相依、深層次、徹底開放的交流.由於想要獲得「我們在一起」的親密感受,過去性格孤僻的女士,也可能會變得喜歡參加新團體和社群.但這不是年輕人那種肩並肩的朋黨感,也不是成人比較高下的權力感,而是大家以親和的創造力,朝向同一目標,達到「從「我」向「你」的流動」.不少嬰兒、教育、成長、媽媽團體中的友誼活動,正是這種親密感的體現場所.另一方面,中年人想離開舊有的社群,放下舊有的價值.他們渴望脫離過去的人際關係,象徵著擺脫社會桎梏的渴望,好投身至一種完整的轉變、探索與冒險的經驗裡.也可以說,是想要在靈魂層次上,走向情感與意識的蛻變.問題是這過程往往並不順利,因此人們會遭遇「中年危機」,代表要先面對「危」,才能找到「機」.危,是指人們希望在中年轉化與轉型時,所要面對的種種生命的不確定性、曖昧不明、複雜難懂的時刻,即許多困難有待克服.所以,中年之旅,就像是預先安排好的一趟旅程,可是上路時,意外連連,計劃都被打翻,人們忽然成為了過渡狀態中的失落旅人.過去以為自己的心願就是做一輩子家庭主婦,可能突然有衝突想離開、回個娘家、重展職涯;或以為自己一點都不想生小孩的職業型女士,可能突然享受起照顧小孩的過程,萌生從職場退下來的想法,嚇倒旁人.榮格心理學家莫瑞‧史丹邀請這些旅途上的中年人,去忍受心理煉金的壓力、事物衝突的不和、以及進入未知世界時的焦慮與害怕.談完「危」,來說「機」:機,是整合事物以後得到的生命體驗,是新的社群、深入的交流、至誠的相依,這是一種榮格心理學所稱的「心靈煉金」,以創造出一個重新加工的身份認同的意識感,一種更為流動的人格、更具感知力、更有自由的空間、更深入關係連結.不論是婚姻、友情、個人、還是工作,人們都習慣了傳統和穩定制度所帶來的安全感,而中年危機就在於要求人們去翻新舊有的制度,敢於解構,並使自我變開放,保持對新事物與改變的好奇與尊敬.我不知道對許多女性而言,重點到底是在於「敢不敢」去解構或變得開放,還是要再慢一點,即「能不能」允許自己在這個中年危機中,去「想像」一些跟過去不一樣的生活可能、自己的樣子、習慣與態度.一面棄舊,一面迎新,危與機雙雙而至,中年之旅註定是一趟奔波、過渡、轉型的旅途.旅途中,人們或許會逃離一些社會承諾、義務及既有責任,從而踏入不為人知、超越自我想像的新領域.但也唯有這樣,新的夥伴關係才將逐漸出現,心裡頭相對的事物也會逐步整合.我看過有些女士在五十來歲,喜歡起跟年青人交朋友;從來不敢反抗公婆的,突然能夠有底氣的做自己;過去信仰A宗教的,決定走向B宗教的會堂聽課.最後,我們要如何知悉已經走過中年危機?也許是混亂過後,心理上穩定感的重新恢復,對自我生命的重新掌權.還是不太懂?按我的工作而言,尋求心理諮商也是促發中年之族改變的重要契機. ※此文部份摘取或改編自筆者發表於﹝宏濟醫院﹞文章〈中年心理學(上):中年之旅與心理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