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羿靜 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中有個名詞叫「代間傳遞」,意思是家族中的價值觀、信仰、文化、生活態度、習性…等會在家族之間代代流傳,由祖父母傳給父母,再由父母傳給孩子.我們總是希望將美好的那些東西傳給孩子,但在家扶的工作中,很常看見痛苦和悲傷在案家之中重複上演.也是啊,如果從未得到過美好,又要如何將美好傳給下一代呢?淑菁大概是個很典型的案例,她的五個兒女都曾被安置或寄養,看資料時,會覺得她是個疏忽照顧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母親.她的學歷不高,也常換工作,三教九流都接觸過,論起社會經驗我真是自嘆弗如.但見面幾次後,很意外地發現她除了出口成髒之外,竟然也常出口成章.罵起孩子來連珠炮似的讓人插不進話,好聽一點可能明褒暗貶、隱喻譬喻還帶典故,難聽的真是粗俗直白,把人貶損到無地自容,一點面子都不留.深談了一段時間,漸漸知道她原來有段悲慘的童年.淑菁是長女,父母家世背景差異很大,雖然是因愛結合,但婚後因價值觀的差異經常爭吵,幼年時期淑菁是父母爭吵時的出氣筒.她回憶或許父母都有某種程度的精神疾患,只是那個年代並不注重心理健康,父母也都沒有病識感.自她有記憶起,三天兩頭反覆地被虐打,半夜睡到一半會被呼巴掌、必須刷洗全家的衣服和父母的車子直到潔白如新才能睡覺、冬天穿著溼透的制服到學校、用剪刀被鬼剃頭、被裁縫刀劃手臂,以及吊在屋樑下鞭打.這些虐待直到淑菁逃家,阿公將她接回自家住才結束.淑菁講得很平淡,我聽得驚心.只是從她一次一次重複性的叨唸同樣的情節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這些往事對她來說並沒有過去,依然歷歷在目.淑菁自述為了尋找家庭的安全感,她很早就離開家裡、投入婚姻,但複雜的生活圈使她遇到的也不是良人.在生活的壓力下,她形容自己打起小孩就像失去理智,甚至某次將孩子飛踢去撞牆.看到孩子倒下昏迷,才突然清醒過來,衝去抱著孩子哭.淑菁雖然沒將孩子照顧好,但她掙的錢卻有許多用在孩子身上,她會給孩子零用錢不讓他們餓到,經常帶他們吃好料的,幫他們添購新衣,甚至幫忙保管孩子出社會後的薪水、幫他們繳交帳單.甚至三天兩頭的叮嚀他們要存錢、要按時繳交貸款(雖然皆是酸言酸語,教導的概念倒是挺正確的).因此孩子們雖然跟她常有衝突,卻又依賴著她,情感上很難切割.我很好奇淑菁這樣的身世,為何有時又展露出受過良好教育的矛盾面向.原來她的父系家族其實背景良好,除了疑似有精神狀況的父親之外,叔伯平輩皆是高學歷、家庭健全、工作穩定的,而淑菁在被阿公接走後,曾經短暫接受叔叔的管教.儘管當時她正進入叛逆期,很快就逃家了,但淑菁很深刻的記得當時在叔叔和姑姑家被教育的一些道理.因此爾後她即便也曾遊走在法律邊緣賺錢,但很清楚知道傷天害理的事不能做,也知道這五個孩子是她該負的責任.淑菁給孩子的痛苦是來自她曾經也被父母那樣發洩過情緒,而她給孩子的美好,多半是模仿自她的阿公阿嬤,透過金錢和物質去滿足小孩.隨著她年歲增長,她也漸漸會用叔叔姑姑鞭策她的方式想去教育孩子,不要步上她後塵.只是不管好與不好,她所接觸到的多半是嚴厲的責罵,因此她關心孩子的方式也很容易遭到孩子反彈.我在淑菁身上看見,她已經發現自己過去不成熟時,將上一代的習性傳遞給她的下一代(施暴、情緒不穩定、缺乏金錢觀),而她現在很努力想扭轉、停止這樣的傳遞.這件事說實在並不容易,她的身上還有過去的傷,情緒也隨時會反撲,但她確實正在努力了.諮商有句名言「覺察是改變的開始」,因為看見這個錯誤,才有機會修正它.淑菁還需同時療癒心理的傷,而看見她的故事的我們,如果為人父母,是否也閉上眼睛、靜下心,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背負著成長的某些悲傷,並且不自知的將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若你看見了,你也有機會停止它,讓你的孩子將幸福傳遞下去.本文由<心的自由-朱羿靜諮商心理師的雜思雜記>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