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羿靜 諮商心理師最近和同事在讀書會中閒聊時,談到了父母因為孩子有相反的意見而發怒這件事.同事觀察許多父母因為希望孩子走他們覺得安全的路,因此當孩子選擇不同方向時,父母會想去控制孩子,在控制與拉扯的過程中,兩方都很憤怒.我們試著去談父母背後的心境,尋找外在行為與內在情緒的連結.或許家長的不想放手是害怕孩子可能會變壞(遭受危險/失敗),也可能是擔心自己會被視為失敗的家長,兩者背後的情緒皆是恐懼、自尊受損.我回應如果我未來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意見而發怒時,我想我背後的連結可能會是我感到孩子即將離開我,我擔心他會因為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沒那麼愛我、沒那麼需要我了,這背後的情緒是失落感.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會將自己的原生家庭帶入親子關係中,在我的成長過程裡,小孩的獨立曾經被視為是不再需要父母的象徵,因此在我心中埋下了這個議題.但可幸的是,我的父母並沒有同時認為我的探索冒險會讓我學壞或者令他們感到教育失敗,因此我沒有同事提到的那個情結.事實上,跳脫情結來思考,就會知道孩子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跟他們可能會變壞;跟父母親的教育成功失敗;跟孩子還愛不愛我們,一點關聯也沒有.我想做為父母的我們,都該隨時檢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情結有哪些,許多情結的內在必定是充滿情緒的.適度的處理這些情緒,才可能客觀地看見情結對我們的影響.以下是常見的幾種可能造成負面情結的家庭特徵,通常也會直接地被我們帶入婚姻及親子關係中,爸爸媽媽們可以自我檢視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哪些現象呢?1. 控制:要求孩子(或自己)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想法、行為以及與人的互動,每件事皆有其規範與守則2. 情感不自由:不允許孩子(或自己)有負面情緒或不被認可的慾望3. 隱藏:不鼓勵孩子(或自己)表達真實的想法與感覺4. 報喜不報憂:只允許孩子(或自己)表現出光明正向的一面5. 完美主義:期望孩子(或自己)每件事都要做到正確無誤6. 指責:發生錯誤時馬上責怪自己或他人7. 維持有問題的結構:即使家庭中有明顯的互動或衝突,寧可維持假象的平靜也不正面處理8. 不信任:缺乏彼此信賴的關係,親密關係可能又疏離又過度緊密以上有哪幾條在你的原生家庭中很孰悉的存在呢,每一個情境下出現的情緒都可能不同,好幾種同時出現的情境也可能搭配出不同的情緒反應,而衍生出的想法自然也會不同.然而,若你發現你與孩子之間上演著重複循環的爭吵模式,事件不同但過程及結局總是很雷同,那麼回頭檢視自己有哪些掙脫不開的枷鎖絕對是一個好方向.親子教養不是單向輸出,是雙向交流,丟球給孩子的同時也別忘了歡喜接下他們傳回來的球哦!本文由<心的自由-朱羿靜諮商心理師的雜思雜記>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