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在問我該如何應付孩子的牛脾氣.他們一固執起來,自然是無法可管.我通常會詢問那些煩惱孩子愛耍賴的父母這兩個問題:「孩子一般會在哪種情況之下耍賴?」「你是如何明確地向孩子說「不」?」因為有時大人會以含糊地方式來向孩子說「不」.「我告訴他如果要妨礙我開車,就得自己走路回家」有些媽媽會像這樣說明情況,也有媽媽會說出「你再這樣就不要跟我說話」這種話來.我會再繼續追問下去.「這樣啊.那妳是用什麼句子,明確地說出「不行」這兩個字呢?」或許是因為曾在哪裡聽說過「不行」這兩個字對孩子的精神有害,因此我們常常無法準確地傳達「不行」這個訊息.但不能做的事情,還是必須一開始就向孩子直說,這樣他們才會放棄.迅速準確表明立場,可以減少孩子的痛苦.如果不向孩子說「不」,而是想要教育他們,孩子可能會抱著「啊,那只要我再表現得激烈一點,媽媽就會答應了」這種期望而引發問題.以日常生活中的對話為例.為了婉轉一點表達「不能在車上看手機」,而說出「你這樣眼睛會壞掉」、「你再這樣就自己走路去」等,就會讓孩子抱著「那只要我能忍受眼睛壞掉,就可以繼續看的意思嗎?」這種錯誤期望而造成問題.還是要明確地說出「看電視要坐遠一點」、「媽媽開車時不准那樣耍賴」會比較好.當然,孩子有可能會在當下大哭或感到傷心就是了.比起因為怕孩子哭而一拖再拖,造成孩子的混淆,倒不如一開始就給出明確的指示,這樣孩子才比較容易放下自己的固執.請務必記住,不肯明確說「不」,無疑是在給予孩子不切實際的希望.在這些情境中,有個重要核心請教育者務必銘記在心──我們必須擺脫害怕制止孩子的這種心態才行.不管是什麼情形,當你必須在孩子充滿期待的情況之下打消他的期望和行為時,請先做個大大的深呼吸,做好接下來可能引發一些狀況的心理準備.有個永遠不變的事實──越晚說「不」,就會讓情況變得越糟.眾多的育兒書都會強調原則和一慣性,就是為了要管理好期望.如果你允許孩子在這週末玩智慧型手機,那麼他會期待自己在下個週末也能玩手機.在孩子的期望當中,最糟糕的就是他們認為只要死纏爛打、吵到父母受不了,自己就能隨心所欲.我們有時必須與孩子的期望鬥爭.這場鬥爭既漫長又累人.因為難以區分必須要接受和打消哪些期望,所以會覺得非常艱難.教育者必須訂立出一套基準,這套基準將會成為教育子女的準則.很多人問我「可以讓三歲的小孩看電視嗎?」、「可以讓四歲的小孩看手機嗎?」、「該讓六歲的小孩接觸多少媒體才較恰當?」等問題.我大概能猜到這些父母花了多少時間來反覆煩惱這些事情.我總是這麼回答他們. 「一切端看孩子所處的環境和期望值而定.」教育者在向他人詢問合理底線和平均值之前,必須先問一問自己,在自己的心底和親子之間有那些規則、和孩子達成了多少協議等等.特別是要明確區分出在哪些情況之下,必須向孩子說明不能那麼做的理由,或是得明確說「不」來制止他們的行為,因為孩子判斷情勢的速度,在本能上比大人還要更快.如果覺得說「不」會感到負擔,而無法在必要的時刻開口,就會讓孩子痛苦更久.讓我們再度回到孩子在車上看手機的問題.在翻閱本書之前,你可能會這麼說:「旼俊,在車上看手機眼睛會壞掉,這樣就要去看醫生了喔.」「如果旼俊一直看手機,眼睛就會壞掉,這樣媽媽會很難過耶.」「沒辦法了,旼俊你下車自己走回家吧.」我看到許多不必要的發言,這些都正在造成錯誤的期望.我們應該將對話改成下列這種形式:「旼俊,不能在車上看手機喔.」「原來旼俊那麼想看手機啊,可是還是不行喔.」「旼俊很傷心啊,可是還是不行喔.」「是嗎?可是還是不行耶.」唯有父母的立場明確,孩子才能輕易放棄.請記得,孩子是不會對樹木或石頭耍賴的.他們只會針對那些沒有明確立場、容易動搖的人耍賴而已. 給成長中的家庭一句話請堅決地對想要固執到底的孩子說出:「不行.」 本文出自 崔旼俊<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