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板的進駐,勢必對候鳥如黑面琵鷺、動植物棲地有所影響.漁電共生必須在漁業、環境生態與再生能源之間找到共存機制.採訪·撰文=張語屏當台灣西南沿海縣市魚塭收成時,可見各種候鳥、留鳥駐足覓食的美麗風景,當魚塭上多了許多太陽能板,逐漸變更改為室內養殖魚塭,鳥類和棲息的生物會何去何從?養殖漁民、光電業者與鳥類本是對立角色,為何需要關注鳥類生態議題?一味追求能源、產業轉型忽視生態、呷緊只會撞破碗推動漁電共生讓土地利用大幅度改變,若只管電業籌設能源需求,忽略生態問題、社會形態的影響,任由議題發酵過頭,勢必會阻礙能源轉型的進步,也會引起全民對光電的不信任.「2017年曾有一批光電業者進入台南、嘉義後,由於當時光電設備,並無環評規範,對於有大面積光電設備的舖設在農地或廢棄鹽田上,對生態衝擊是引人擔憂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表示,除了法定棲地保育區外,便積極遊說,讓未被納入保育區卻有具備大量生態需求的相鄰區域,也能有生態檢核.在當時的努力下,最後成功保留一區有高度生物棲息需求地的台南廢棄鹽田.「但台灣還有其他地方有同樣問題,因此有了「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簡稱環社檢核)討論的起點.」蔡卉荀說明.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對於現行環社檢核機制,難以規範大量室外魚塭變更為室內型魚塭深感憂慮.(張語屏攝)專為室外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為生態把關協助行政院經濟部能源局、農委會共同制定環社檢核機制的觀察家顧問有限公司動物部經理、環社檢核計畫主持人鍾昆典表示,在西南沿海一帶的土地資源,牽涉許多水鳥或候鳥的棲息地,而政府機關不一定對生態有所理解.與一般公共工程不同,漁電共生是全新的複合模式,室內外魚塭以養殖面積搭設太陽能板,並無相關工程生態評估.鍾昆典說明,光電能源雖是由民間業者執行,卻牽涉公部門與私人魚塭.「除了英國約在2010年就有相關指南,美國、西班牙也在近幾年逐步針對能源轉型,盤點出高度生態敏感區,公告提醒有開發風險,有環社檢核的精神供借鏡.」鍾昆典說明,能源轉型過程牽涉公、私領域,盤點適合開發綠能的區域.鍾昆典解釋,先由政府盤點魚塭,再利用訪談、勘查,找出有環社議題區域,以議題分區,提出應對原則,整理出漁電共生專區,提供光電業者申請.想要申請「關注減緩區」光電業者必須提出生態規劃「光電業者通常會優先選擇無生態影響的「先行區」申請,僅需填好通用檢核表送交審核即可.若申請「關注減緩區」為漁電共生案場,就必須提出生態因應對策,申論回答20年內如何迴避或合適的建設,或提出簡單設計圖面.」根據環社檢核辦公室提供資料,全台灣目前推動漁電共生6大縣市主要養殖面積有4萬多公頃,2022年6月經過環社檢核後總計約1萬3千多公頃.「先行區」面積佔比最大以高雄市、台南市為主,也容易成為光電業者進駐城市.而嘉義縣的「關注減緩區」面積卻為最大,佔有1798公頃,光電業者申請進駐,更需做好有關環境生態及社會經濟問題規劃.在魚塭低水位區域停留與覓食的水鳥來來去去,不同於棲地保育的候鳥,更難判斷,光電板要如何規劃迴避方案,其實並不容易.鍾昆典建議,在關注減緩區域的室外漁電共生案場,判斷水鳥來臨時期,在無光電設施部份,要保留低水位、提供候鳥覓食.在嘉義縣、台南、高雄、屏東皆有申請漁電共生案場的向陽光電,針對室外漁電共生案場養殖龍膽石斑魚、室內養殖場養殖蝦子.董事長陳貴光表示,一定要設置生態專區讓鳥類棲息,並且會提供小魚以供覓食.鍾昆典表示,生態議題對於老一輩與年輕世代養殖漁民有不同觀點.老一輩漁民對於像夜鷺的鳥類,有啄食後又丟回魚塭的習慣,有染病風險感到頭痛;而年輕世代卻對來啄食小魚小蝦的鳥類感到歡迎,認為曬池時不必整池反而格外輕鬆.當漁電共生全面啟動,仍需觀察鳥類與生態動向.鍾昆典也指出,若因工程已完成卻刻意忽視生態,必須面臨拆掉重來損失慘重風險.變更「室內養殖」增加光電規模環社檢核管不到、生態衝擊更大!室外養殖受天氣影響太大,農委會長年來鼓勵變更室內養殖,但礙於建設成本高,推行不易,在漁電共生的資源進駐後,室內養殖有望增加.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也是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律師黃馨雯表示,「我們發現2022年室外魚塭申請改以室內養殖數量有增加的情況.」此變化引起關注的原因在於,目前環社檢核的機制僅針對室外魚塭做檢核,「我們樂見在環境和漁民權益沒有衝擊的先行區魚塭變更室內養殖.」但黃馨雯擔憂的是關注減緩區的魚塭,若也變更改以室內養殖,將會無法可管、也無法藉由環社檢核監督.一旦改為室內養殖,屋頂上太陽能板可達總面積80%,比起室外養殖的40%遮蔽率,在能源開發上絕對更有利.「由於投資成本更高,光電業者資金有所挹注,卻也表示建置工程更浩大,鋼筋水泥阻絕室外生態,與大自然更難以互動,對環境生態的衝擊勢必更大.」黃馨雯說.擬訂建議書爭取室內環社檢核範圍為了不讓環社檢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黃馨雯與團隊加緊腳步努力說服農委會、經濟部等主管機關,希望「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納入環社檢核機制.蔡卉荀也表示,「雖然漁民有權力自行蓋房子,但希望關注減緩區能納入環社檢核.」經濟部能源局光電組組長林文信表示,即使是在較無生態和社會經濟衝擊的先行區,仍會要求光電業者執行環境友善措施,兼顧環境生態、太陽能發電、還有養殖,對於光電業者在整體的建設,必須考量許多跨領域的細節.林文信解釋,政府為了鼓勵推動再生能源,需要有政策的誘因,由於漁電共生介面較複雜,相較一般地面型太陽能躉購費率制度(Feed-inTariff,FIT),要更優惠,吸引開發.「環境生態議題,會要求光電業者交付漁業友善公基金,做為環境監測、環境改善及漁電共生養殖輔導等費用.」台灣無法可管的漁電共生可謂全球首例!建議現行法規下建立生態指南國際之間是否有如台灣漁電共生案例,鍾昆典回應目前仍找不到.「這和土地資源情形有關係.而參考國外與水鳥生態有關的分級中,僅有「迴避」選項,與國內情形不同.」由於漁電共生土地資源為私有地,每個區域的社會議題與生態議題嚴重性不同,目前僅能針對有生態議題提出「迴避」選項,在發揮保護功能上較為困難也並不實際,理想狀態應該是發揮「引導」效果.鍾昆典提出,國際上大多有太陽光電案場設置指南,是以現有動植物法規為基礎,將案場區域選址、利害關係人、生態議題的應變與策略,監測方式、頻率,技術與規劃的指引,讓光電業者有所指引,往正確方向前進.蔡卉荀認為,養殖魚塭不只能照顧糧食安全,友善與守護自然生態,也是幫下一代留下更好的環境.台灣若能在2022年漁電共生開始遍地開花前,整理出對土地空間、技術、法規、環境等引導原則,才能讓有心為養殖、生態環境著想的光電業者有所依據,也會帶領養殖產業走出不一樣的未來.延伸閱讀▶魚塭不是蓋上太陽能板就沒事了!清潔維護、化學曬池與消防準備都得周全▶就算倉促上路也得穩健走下去!如何讓漁電共生發揮多贏效果?▶當「漁電共生」成為能源轉型重要政策台灣養殖漁業能成功轉型還是暗藏滅魚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