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心理學家榮格的主張,人生可分為上、下半場.上半是成長與適應的時間,下半是鞏固與深化的時期,兩者之間過渡與轉變的階段,則是充滿危機與收穫的中年之旅.人就像一條努力在適應與成長的毛毛蟲,前半生逐漸累積很多事物,其實是為了中年的蛻變時刻.人首先接受社會、文化與生物的任務與角色,在生活中運用自己的才能與優勢,工作打拼至中年,然後回顧過去在大大小小的事上的成敗與得失,並開始發現這樣的生命不再能夠滿足自我.會有一個時刻,毛毛蟲要揮別人生的上半場,化蛹蛻變.今天越來越多人因中年而沮喪和憂鬱,但榮格認為這既是「危」,亦是「機」,是一次生命對中年人轉化的呼喚.在中年危機中,人們會看到生命的缺陷逐漸擴大,發現前路昏暗並找不到出路,但這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必經階段.所以,中年危機的外殼往往裹著「中年轉化」:人們於個人態度、知覺、價值、意義歸因等方法上有重大改變,產出一個內在核心,一種新的靈魂意識,要成為新定義下的自己.榮格學者莫瑞‧史丹指出,著名詩人里爾克就曾自稱為蛹:「要我稍稍動一下,就如同要一隻蟲在蛹裡偶爾散個步一樣地困難.」直到他深入中年轉化時,他便說:「向上爬去,走進原初悲痛的群山裡.」最終他蛻變成功,蝴蝶破蛹而出,便如:「在春天裡降落到黑暗土壤上的雨水.」因此,為了成功轉化,人們需要學會忍受這種生命狀態的模稜兩可,且要試著去注視轉化的跡象,耐心等待一個新的心靈結構的出現與鞏固,並要相信在眼前的危機底下,正在發展一個新的系統,它需要我們與之合作與信任.許多人來到中年,總會檢視自己的前半生是否過得豐碩,有否走在具意義的路上.根據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的理論,這裡有幾個檢視標準值得去自問:1.我們內心是充滿生產繁衍力量,還是彌漫著頹廢的遲滯感?2.我們跟同事與家人的關係,是否和睦共享、充滿關心?3.我們會否太強調傳統和威權,卻拒絕新的經驗和關懷他人?4.我們會否開始倚老賣老,像老屁股一般輕蔑下一代?要走過中年危機,開展人生的下半場,轉化成功,我們需要準備好中年之旅的背包──背包裡是生殖、生產、創造的發展特質;是對新世代、新產品、新想法的接納;是照顧我們所關心的人、事、物的承諾.也可以說,背上一種博愛精神(universalcaritas)與同情共感傾向(sympathetictrend),將成為旅途中面對挫折時的昇華動力.相對的是,一旦少了背包中的力量,生產繁衍力量的失敗常常引發中年人退行至青年階段,呈現對假性親密關係的強迫需求,以及對於自我形象的強迫控制和展現.人們會拒絕與壓抑非完美的存在,對家庭和社群抱持道德主義偏見,排斥異己和引發仇外與破壞心態.我整理了榮格與Erikson對中年之旅的危機與轉化的關注,榮格強調它的靈性意義和可能樣貌,Erikson則以較科學的方式,勾勒出使之成功的前期發展與準備.無論如何,轉化後的中年人,都總會散發一股輔助他人成長的教育、生育、療癒的力量.──期待我們都能往這個方向前進. ※此文部份摘取或改編自筆者發表於﹝宏濟醫院﹞文章〈中年心理學(下):中年轉化,化蛹蛻變,以療癒的力量迎接生命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