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養的過程中,耐性是必要態度,但時間才是根本.時間讓反思過程充分醞釀,讓教養真正發生. 偶然在街上聽到兄弟對罵,父母為了息事寧人,就會大喝一聲:「兩個都收聲!」試圖一錘定音,把困局了結.可惜如此草草了事,把事情一步帶到終結,教養過程失去了載體.子女間爭吵,如果家長能讓子女實踐理性討論,具體示範禮貌用語和語氣,讓孩子經歷擺事實、講道理,教養就能在生活中自然發生. 同樣,當有學生傷害了另一同學時,老師也不會粉飾太平,要求同學速速道歉.面對學生間的爭端,老師通常會安排涉事學生對話.務求把事件重組,讓學生多角度思考、易地而處,讓學生經歷排難解紛的過程,學習在有爭端時跟別人協商,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 老師的人像畫舉起中指記得有一年,一名學生為香橙老師畫了一幅人像畫.畫中男士帶有稚氣,身穿橙衣,姿勢和動作都栩栩如生.人像的右手舉起V字勝利手勢,原創同學還把人像沿邊剪出,雙手交給香橙.香橙很愛那人像畫,就貼在課室展覽.有同學卻一時貪玩,把V字手勢的食指摺起,手勢就變得不文. 香橙沒有大罵那名學生,而是找來半堂在全班面前訪問原創同學,全班同學聽見畫作者親口表示,創作是因為想逗老師開心,所以犧牲了看電視的時間,從起稿到落筆,足足花了兩小時才把人像畫好.聽後同學都鴉雀無聲,涉事同學也誠心道歉. 教養不只是希望錯誤行為消失,更希望孩子能明白背後的道理.教養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才會充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