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好嗎?」很好.「都在做什麼呢?」沒什麼.難道這就是向孩子提問之道? 孩子自己在外頭闖蕩,我們難免會替他們操心,不時備感挫敗.我們愈想打聽,他們就愈不想說.家長難以接受的是,孩子不再像以往願意分享生活的大小細節.但我們又必須接受!孩子得靠自己出去體驗人生,父母不必動不動盤問.但還是有些策略有助保持溝通管道暢通.我們無法多作期待或要求,但可以主動邀請. 一、以身作則窗外(茱莉的經驗分享)艾許剛上幼兒園時,我超想知道他整天下來過得如何.他喜不喜歡上學?有沒有交到朋友?卻無法向他問出任何有用的資訊.我們的對話千篇一律:「今天還好嗎?」、「還好.」、「在學校都做些什麼呢?」、「不知道.」我突然想到,也許我得主動示範一下,所以後來我去接他放學時,我問他:「想不想知道媽媽整天都在做什麼呢?」他聽了一臉驚訝、略帶疑惑,好像在想:「媽媽自己有一整天喔?沒有我的生活?」我刻意分享自己一天發生的事,其中包含了我的感受(「我本來擔心自己弄丟車鑰匙,後來在洗衣籃找到,開心得不得了!」)我接著問他:「那你今天有沒有想分享給聽的事呢?」這樣的分享規律地持續了數天後,艾許某次忽然語帶肯定地回答了問題:「有啊!里姆爬到書架上,他還爬出窗戶,然後他就摔出去了!」「真的假的?聽起來好可怕!他還好嗎?」「老師說他運氣好,他掉到樹叢裡面,所以沒有受傷.」我一到家,就打電話給里姆的媽媽.「我聽說里姆摔了一下,現在還好嗎?」她氣急敗壞地說:「你怎麼知道?我還是聽老師說才知道,兒子什麼都不告訴我耶!」 二、肯定孩子的感受,不要一昧地質問「假如孩子放學回家擺張臭臉,那該怎麼辦?我問他怎麼了,他什麼都不說.」孩子遇到煩惱時,最不想聽到連珠炮般的問題.「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你為什麼不開心?」等問題十之八九會得到「沒事」和「我不知道」之類的回答.問題本身可能會帶來壓力.孩子可能說不清楚究竟在煩什麼事,也可能覺得自己的煩惱沒有來由,也許是擔心父母會說:「喔,還好嘛.這點小事不必在意啦!」當父母單純地肯定感受,不一定要孩子回答,對孩子來說幫助更大、也更具安慰效果.不要問「怎麼了?」不妨試試「你好像不開心耶.」不要問「你在煩什麼啊?」不妨試試「感覺你今天過得不太好耶.」不要問「發生了什麼事?」不妨試試「你遇到一些事了吧.」這些回應不會讓孩子產生戒心.孩子如果有需要就可以自在地分享,或單純從你同情的話語和擁抱來獲得安慰.約會焦慮某天,我十二歲的兒子在家中悶悶不樂,我問他好幾次怎麼了,他每次都回答:「沒事啊.」最後我想起你們的建議:不要問問題,說出感受就行了.「傑登,你看起來今天心情不太好耶.」他立刻大大地嘆了口氣,說有個女生約他出去.(哇,有什麼好怕的啦.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慣性反應,差點就說:「你就為了這點小事不開心喔?」)他很擔心不知道要聊什麼,場面可能會很尷尬!「喔,難怪你看起來悶悶不樂,聽起來真的會很不自在.」他又分享了一些心情,才決定約女生看電影最安全,因為這樣就不必聊太多天.他面露微笑地走開,頭上烏雲隨之散去. 三、給予孩子主導權「要是我的孩子不是處於焦慮狀態呢?我只是想要聊個天,想知道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難道就不能展現關心嗎?我也親自示範給孩子看過,但沒有什麼用,什麼都不問感覺很冷漠耶.」想像一下:假設你剛度假完,回家不久就接到一通電話.在這之前你可是奔波了一整天,不僅坐了好久的飛機,從機場回家路上又塞在車陣中,到家連行李都沒打開、飯也還沒吃,肚子裡只有機上提供的一小包堅果和難喝咖啡,加上長時間搭乘各種狹小的交通工具,雙手雙腳還沒好好伸展.但電話另一頭是你的老媽!她關心地問:「假期過得還好呀?玩得開心嗎?去哪些地方玩啦?有沒有參觀我說過的那間博物館嗎?有人陪你嗎?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呀?」她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只是因為關心你啊!但也許你比較想聽到她說:「度假回來啦.你先好好休息,之後有心情再分享給我聽囉.」孩子和我們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他們在學校度過了漫長的一天回到家,不會想被接二連三的問題轟炸:「你的校外教學怎麼樣啊?」、「我們花了一禮拜準備的颶風資料報告,老師聽了以後喜歡嗎?」、「你不是很擔心數學小考,最後考得怎麼樣?」他們比較想聽到:「回家啦,寶貝.來吃點心吧!」那你要怎麼關心孩子的生活呢?邀請孩子分享,而不是逼孩子講:「等你有心情聊聊校外教學的時候跟我說,我很想聽你分享喔.」也許你要等個幾分鐘(有時是數小時),孩子才會來拍拍你的肩膀說:「媽媽,你現在想聽我說校外教學的事情嗎?」這裡的關鍵用語是「等你準備好⋯⋯」或者「你有心情的時候⋯⋯」.孩子聽了就知道,我們尊重他們的感受,主導權在他們手上.排除外在壓力之後,我們才更可能全面了解孩子的經驗,而不是獲得孩子為了打發我們而搪塞的片段內容. 四、運用遊戲來分享餐桌上玩吹牛(茱莉的經驗分享)多年來,我們家到了晚餐都會玩一個遊戲,叫作「真真假假」(ATruthandaLie).每個人輪流分享自己的一天,其中一件事是真的、一件事是假的.聽眾負責猜測哪件事真的發生了.孩子都愛瞎掰稀奇古怪的事,我也從中了解他們當天的生活.(我也得知了老公當天的趣事!)此外,他們都學會要認真聆聽彼此,才能分辨事件的真假.我聽說其他家庭也會玩其他版本的遊戲,像是每個人都要分享當天發生的一件好事和一件壞事(還有好玩與難過的事、傻眼或無聊的事之類的版本).我甚至與來家裡吃晚餐的客人玩過類似的遊戲,餐桌上所有人輪流分享「當週亮點」.我樂在其中,因為可以聽到平時話少的朋友分享有趣的經驗.這個遊戲替每個人打造了分享的空間,無論生性害羞或大膽、大人或小孩都能自在地參與. 本文出自 喬安娜.法伯,茱莉.金<這樣說,孩子願意配合與改變>,漫遊者文化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