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食力>編輯部當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之後,全球對於永續發展逐漸形成共識、並積極推動.2022年各國陸續發布最新的減塑政策,加拿大一次性塑膠禁令將於12月生效;中國宣布將在2022年底前,逐步淘汰塑膠袋的使用;印度也宣布禁用、生產、進口及銷售19項「一次性塑膠」製品,包括免洗餐具、吸管、糖果盒薄膜包裝等.而在台灣,自2022年7月1日起,<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也正式上路,要求飲料店、連鎖超商等業者為自備環保杯的顧客提供至少5元折扣.台灣減塑政策自2002年起實施首個限塑政策:限用塑膠袋及塑膠免洗餐具的使用,並禁用厚度低於0.06公釐的塑膠袋,減塑之路已走了20年.20年過去,從塑膠袋、吸管、到一次性飲料杯,減塑行動持續擴大進行中,對於最新的一次性飲料杯限塑新法,他國又是怎麼執行的?塑料廢物大多來自先進國家美國人均產105公斤塑料廢棄物據2020年出版的<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期刊第6卷第44期研究指出,2016年人均塑料廢棄物生產量前3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英國及韓國.美國人均每年產出105公斤塑料廢棄物居冠,相當於一年使用4038個600cc的塑膠空瓶,數量龐大.而英國、南韓分別以人均每年產99公及88公斤塑料廢棄物緊追其後.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雖是排行第4,但卻是塑膠包裝回收率最高的國家,2016年塑膠包裝回收率已達到驚人的99.4%.美國各州減塑政策、態度不同在如此驚人的塑料廢物生產量下,美國並非毫無作為.如美國夏威夷及檀香山地區於2021年1月1日起禁止提供購物用塑膠袋及拋棄式餐具;紐澤西州2021年11月起,不主動提供塑膠吸管;加州於2022年7月通過新法,規定加州必須確保立法後至2032年,一次性塑膠減少25%,另要求到2028年,加州出售或購買的塑料製品中至少30%可回收.雖然美國不少地區都陸續立法,抑制塑膠的使用,但有鑑於美國各州法規不一,各地對環保、減塑的支持度存在落差,難以把減塑相關政策推行至全國.英國「拿鐵稅」政策失敗強徵稅收降低消費者意願作為塑料廢棄物生產量亞軍的英國,英國人民平均每天使用700萬個一次性咖啡紙杯,當中僅不到1%的一次性紙杯會被回收.有鑑於此,英國國會環境監察委員會於2018年1月5日提議徵收「拿鐵稅(lattelevy)」,對一次性咖啡杯以每杯徵收0.25英鎊的「稅金」,並以2023年百分百回收一次性咖啡杯為目標;若2023年無法達標,則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咖啡杯.但拿鐵稅在推行約兩個月後便退場,支持紙杯回收的環保組織「紙杯聯盟(PaperCupAlliance)」認為,強徵稅收反而會影響消費者的意願;當地企業也認為,政府所制定的限塑政策混亂、未有解決一次性紙杯無法回收的問題,可謂治標不治本.咖啡紙杯難以回收,原因是紙杯的材質並非純紙張、內層還有淋膜(PE或PP材質),因此咖啡紙杯無法在標準的回收工廠進行回收.也因為回收過程複雜,加上全英國僅有3個回收場能處理特殊材質,因此回收並不容易,即使強徵稅收也未能強化回收作為.德國長期鼓勵回收行動獎勵制度促回收率飆升同在歐洲的德國,早於2003年起實施「退瓶保證金」,民眾於超市購買瓶裝飲料需多付保證金,玻璃、塑膠材質的小型飲料包裝及鋁罐會收取每個0.25歐元的押金,而對於容量在1.5公升以上的包裝容器,則收取每個0.5歐元的押金在消費者回收空瓶後,保證金就會退回作為鼓勵回收的機制.在德國的連鎖超市中,都設有空瓶自動回收機.消費者可將符合規格標準的完整寶特瓶投入回收機,憑收據到櫃檯領回保證金.「退瓶保證金」飲料瓶回收制度,讓德國在2018年,寶特瓶回收率達到95%的驕人成效.在德國的超市中都設有空瓶自動回收機,只要消費者將完整空瓶回收投入機器中,就可憑收據領回保證金.韓國跟上「潮流」推動一次性飲料杯押金制度卻惹爭議、延遲施行作為「塑料三大國」之一的韓國,根據當地媒體報導,韓國每年平均消耗33億個一次性塑料杯.為解決龐大的塑料廢棄物,韓國修訂<資源保護和循環利用促進法>,計劃於2022年6月實施一次性飲料杯押金制度.韓國一次性飲料杯押金制度趨同於德國的「退瓶保證金」,但存在以下問題:(1)押金未有明確規定,(2)用於回收掃描的條碼標籤需業者自行購買(負擔),購入數量難以估算.(3)杯子清洗及儲存問題,業者擔心顧客未清洗便歸還,未清洗之杯子在存放處堆放,會帶來衛生問題.因上述種種問題,一次性飲料杯押金制度將延遲至2022年12月實施,而韓國環境部亦正就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回過頭來看台灣一次性飲料杯限令仍存在挑戰一般國家政府在推行減塑政策時,都會透過立法規範、施行經濟交易措施(如對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課稅或收費),或綜合兩者推行相關政策(如禁止店家主動提供塑膠袋,同時對索取塑膠袋的消費者收費),除了額外徵收費用、也有獎勵折扣作法.英國的「拿鐵稅」為單純的法律規範,雖徵得的稅款會用於環保政策發展,但對消費者而言,更像是「懲罰」、因而失敗;而德國的「退瓶保證金」便是綜合政策,在徵收押金的同時,也為民眾的環保行動作出「獎勵」;韓國雖然正在推動相似的制度,但因無明定押金價錢、並存在衛生和執行上的制度疑慮,因此遭到業者反彈而暫緩.台灣在新減塑政策上路後,(自備)環保杯的民眾確有增加的趨勢.根據<食力>「環保新制上路!你會因此加入減塑的行列嗎?」問卷調查,自政策推行後,平常不會自備環保杯,折扣從1~3元提升至5元後,會提升自備環保杯意願的比例達到77.6%,可見「獎勵制度」的誘因顯著,但確實實行的程度仍待觀察.但即便如此,使用環保杯的人雖有增加,亦可能是一時的熱潮;現行政策是否可行、如何能在業者、消費者之間取得平均,營造出台灣業者和消費者都可接受且能長期貫徹的制度,從借鏡國外經驗,來反思完善台灣的減塑政策、並持續修正精進,雖是一條漫長的路、卻是一定要走的路.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延伸閱讀▶環保新制誰買單?9成民眾願因折扣提升而自備環保杯但願租借循環杯卻不到3成!▶6成民眾不願因環保折扣被漲價!夾在利潤與環保政策中的廠商恐被迫調整產品結構▶2023年循環杯想上路安全衛生、清潔硬體設備不先搞定推行注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