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豪是28歲的男性,因為長期以來不定期出現的意識恍惚症狀前來就診,從數秒鐘到數小時的時間不等,讓他很是困擾,「我只知道常常是在難過得很想哭的時候發生這樣的事情,但總會想起小時候我父母很嚴厲地跟我說「不要哭,你沒有資格哭,哭沒有用,也解決不了問題,不要那麼軟弱~」然後我就感覺跟自己的情緒有距離,好像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看一場夢境的感覺~」 「情緒」是物種存續必要的功能這讓我想起一個之前看過的動物行為學報導,你知道許多哺乳類動物都會哭嗎?牠們會發出嗚咽的聲音、愁苦的表情、垂頭喪氣及失去動力,用以表達難過傷心的情緒,只是他們的哭是流不出眼淚的,也許淚腺會少量分泌淚水,但幾乎只有人類的淚腺會不斷地製造水份,讓眼淚不斷撲簌簌地落下. 在我們人類大腦裡,掌管情緒的中樞位在大腦的前腦和中腦,這是哺乳類都有的,情緒是動物演化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種生存功能,無論是所謂的正面情緒(如喜悅、滿足、希望等)或是負面情緒(如緊張、害怕、生氣、悲傷等)皆然.正面情緒讓人感到舒服,所以沒有人會懷疑這些情緒存在的必要性,那負面情緒呢?負面情緒也有用嗎?當然有,因為小鹿小馬會對緊張害怕的事物有情緒反應,所以會讓他們謹記並躲避老虎猛獸等的威脅;公熊因為另外一隻公熊跟牠搶母熊,而展現激烈的生氣反應,用以捍衛自己的伴侶交配權;而當一隻黑猩猩寶寶因為和媽媽分離而悲痛的時候就會哭,或許真的會驅使其他的黑猩猩因為同情而幫忙照顧寶寶免於死亡等等. 既然情緒是正常自然且有用處的,為什麼要壓抑它呢?因為人們誤會了.人們誤以為那是不好的,以為只有軟弱或不堅強的人才會緊張、害怕、悲傷,只有暴力的人才會生氣,所以當出現的時候便要拼命壓抑掩飾它,以免被人發現有這樣的情緒,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觀感. 壓抑情緒對心理健康有害雖然直接憤怒地喝斥小孩會讓他們迅速止住哭泣,但不僅只是他們的悲傷情緒被壓抑了,還有另外的恐懼情緒會油然而生,而這些悲傷恐懼也許會變成心理症狀的源頭,雖然大多數人都可以成功跨越,但我身為父母,一點也不想賭賭看我的孩子會不會剛好被這些創傷情緒困住. 比如我的個案家豪,他兒時的教養經驗烙印在腦海中,因為擔憂自己哭泣會遭父母唾棄而極力壓抑忍耐;但生活中難免遭受挫折或失落,仍然會有悲傷的情緒感受,所以他便與自己的情緒隔離了,彷彿感覺不那麼真切,就等於未曾發生過一樣.像家豪這樣的症狀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於憂鬱焦慮及遭遇創傷的個案,甚至有些會出現解離及失憶的極端狀況. 也就是說,悲傷情緒讓我們想哭是自然反應,如果我們刻意壓抑它的話,對心理健康會有不良的影響.那身為父母,要用什麼方式因應孩子的悲傷哭泣呢?其實只要把握兩個重點就可以:一、支持陪伴及擁抱;二、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支持陪伴及擁抱也許我們大人已經離孩子的年代很久遠了,也忘記當時自己曾經也是孩子時的心情,但或許我們可以試著理解看看.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所以讓他們覺得情緒受到衝擊的事物肯定比我們大人多,跌倒受傷了想哭,不給孩子買冰淇淋想哭,作惡夢想哭,玩遊戲輸了想哭,寫作業想哭,甚至只是周日晚上預想到隔天要上課就想哭,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就像天要塌下來了一樣令人悲傷. 我們只需要了解並接受情緒的必然反應,支持陪伴在孩子身邊,說「玩遊戲沒有贏讓你很難過嗎?秀秀喔~」或是「因為明天要上課你好傷心嗎?喔~我要上班也好傷心~」或是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擁抱;孩子會因為情緒被理解安撫了而不再悲傷,就可以迅速地止住哭泣.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許多人嘴上說「哭不能解決問題」這件事情是真的,因為在情緒當中,人們經常是無法理性思考的,哭是情緒紓解,的確不是要拿來解決問題的,等認真哭過之後才是處理事情的時機.這時候你可以對小孩說「沒有人有辦法永遠贏、也沒有人會一直輸,我們下次再挑戰看看,好嗎?」或是「我們來想些讓明早起床會有好心情的方法好嗎?也許拿美味又漂亮的蛋糕來當早餐會是好主意?」 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如果能好好把握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原則,孩子就能在情緒被接納了解之後逐漸找到理性思考的空間;大人再與孩子共同討論出合宜處理事情的方法.假以時日,孩子能接納悲傷,知道如何與那樣低潮的感覺共處,從微小的挫折(如考試考不好)到巨大的沮喪(如親友過世)都漸漸學會自我安慰的方法,也逐漸發展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不容易真正感覺動搖核心內在自我,而這才是真正的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