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放縱,差別在於「界線」的概念現代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都比從前的父母多了許多「尊重孩子的意願」的概念,這是很棒的進步和改變.但是「尊重孩子」這個概念卻很容易和「放縱孩子」混淆了,教養孩子又要顧及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卻不能變成放縱,到底「尊重孩子」和「放縱孩子」的區別在哪裡?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尊重」和「放縱」最大的差別,在於日常的教養是否有建立「界線」的概念.在家中「吃完飯才能吃點心」,孩子卻發脾氣哭鬧「我就是要現在吃點心!」,於是爸媽就拿出點心給孩子,這是「尊重」還是「放縱」?孩子不想寫作業就耍賴,爸媽拜託老師「明天可以不要收作業嗎?」,這麼做是「尊重孩子」還是「放縱孩子」? 讓孩子隨心所欲,不會讓孩子快樂學齡前的孩子不會主動守規矩、遵守界線,這在發展歷程中很正常.但成人如果沒有堅持要求孩子「遵守行為界線」,反而覺得隨著孩子的心意生活才是尊重孩子,這便是「縱容」.除了影響到旁人造成旁人困擾,孩子最後也會發現:沒有界線、規矩,生活並不會如他們想像得開心快樂. 有本兒童繪本「什麼都可以大飯店」,故事裡面的兩姐弟對於爸爸在家中設立「界線」很不高興--不可以辦派對,不可以大聲嬉鬧.於是姐弟倆趁爸爸不在家,把家改造成「什麼都可以大飯店」,來住宿的客人可以在這個「飯店」裡面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都可以.但是兩姐弟很快就發現,「什麼都可以」不如他們想得開心,因為「飯店」裡面被搞得一團糟,一點也不好玩.最後藉著爸爸的協助,將所有客人都請走了,費時費力整理後,家裡才恢復成原本乾淨、安靜的模樣.缺乏行為界線放縱孩子,造成未來「社會化」的困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讓孩子像繪本內容一樣,親自體會一遍來理解父母設定規矩的用意.面對學齡前的孩子,「堅定的陪伴孩子練習遵守家中父母設定的規矩、界線」,是最能夠幫助孩子養成正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的方式,這也是未來孩子上學、進入社會所需要的「社會化」的基礎. 啃老族、怨天尤人、抗壓力差,這些社會化困難的成人,很可能在兒童時期,家中都缺少「界線」概念的建立--孩子在家中「什麼都可以」,於是到了學校、出了社會,沒有習慣、能力遵守界線,便逐漸形成一種退縮、抗拒的狀態,無法適應學校、社會生活.堅定的守住界線,是幫助孩子建立身體能力、價值觀的方式學齡前的孩子在家中練習遵守界線,上學之後能遵守老師的指令,完成老師交代的工作.進入社會之後能夠遵守社會規範,在工作場合表現出適當的態度和行為.孩子是張白紙,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在白紙上規劃出清楚的「路線」讓孩子可以依循,幫助孩子學習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價值觀,這是很正常、合理的親子關係.學齡前的孩子還在人格形塑的階段,很容易能夠養成習慣學會遵守界線,培養未來上小學需要的基礎認知和能力.「守規矩」和孩子笨不笨沒有關係,孩子必須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再來談「靈活」和「變通」.在堅定的界線中給出適度的彈性,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在孩子練習遵守界線、規矩的同時,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進度、當下的狀態,給予適度的「彈性」.這讓孩子有些空間可以「喘口氣」,也是能讓孩子學習「變通」的時刻. 了解孩子的身體能力發展到什麼狀況,給予符合孩子身體能力的要求,這是「尊重」.例如:當孩子的身體能力發展還不到「能夠確實將桌子擦乾淨」的階段,那麼孩子在協助家務擦桌子的時候,接受孩子的狀態,不責備,持續陪伴孩子練習,這麼做便是「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已經聽到父母要求他開始收拾玩具準備去睡覺,但是孩子想要「再玩一下」或者想要「多聽一本故事書」,能夠跟孩子討論,親子雙方協議出可以再玩五分鐘、再聽一本故事書的「彈性」,這便是「尊重孩子」.爸媽是孩子一輩子的人生導師,堅定而一致的原則很必要當父母親的教養態度、原則是一致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就是「練習」,而不是限制,孩子會逐漸學會遵守爸媽設定的行為界線,父母也能給出適度的彈性,就是「尊重孩子」.反之,成人沒有給孩子清楚的指令,或者成人不能堅持一致的行為界線(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可以),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逐漸就不覺得有必要遵守成人給的指令,變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一來,就真的是「縱容」了. 「父母增能系列線上講堂」開講中!8月19日家有亞斯兒,我們可以這樣陪伴彼此請大家把握機會,踴躍報名!每堂課程都是教養必備知識!精采可期! 加入「夫人人生」官方Line就能進行「免費諮詢」所有讓你困擾的育兒、教養問題通通讓你問到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