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房間裡有怪物.”最近晚上陪睡時,偶爾會聽到兒子這樣跟我說.聽到這句話時,我並不感到驚訝與不解.畢竟對一個才三歲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腦中有太多太多的想像世界,與其說是天馬行空,不如說,他希望藉此讓媽媽留下來陪他睡覺,享受更多與媽媽獨處的親密時光.“真的嗎? 怪物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消滅它好不好?”“不要怕,媽媽在這裡陪你一起把他趕走.” 每當我這麼說時,兒子便會輕輕地摟著我並且露出安心的表情.比起: 不要亂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怪物.這樣否定的話語,我更傾向同理他,並且與他一起去面對.試想一個情況,當你興高采烈地與親朋好友分享或是傾訴一件事,倘若此時對方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認為你說的是無稽之談,當下一定會覺得自信心受損,不敢再說下去了吧.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天真無邪的小孩呢.在雙寶還小時,我經常面臨一打二的情況.在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面對他們的情緒(無論是生氣、哭泣、難過…),我只有想到儘快安撫,最常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大部分的時候是有效的,但他們的感受有被接納嗎? 答案是否定的.後來,我意識到這樣的方式雖然幫助孩子當下抽離感受,但累積在心中的感受不會因轉移而消失,反而讓孩子失去情緒抒發的管道,以及內化情緒的能力.面對哭鬧不休時,許多人會對孩子說” 有話好好說,哭是沒有用的.” 或是用比孩子哭聲大好幾倍的音量斥責他們,試圖讓孩子停止哭泣,”壓抑”他們的感受.這讓我想到一個情境,有一位妻子工作回家時,跟丈夫說: 我今天上班發生不愉快的事.”丈夫卻跟她說: 生活不會事事如意,看開一點吧.” 此時,妻子一定會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漸漸地,就選擇不說了.如果丈夫改成: 妳還好嗎? 發生了什麼事呢?” 妻子一定會覺得自己被聆聽被關注,更願意吐露更多想法.遇到不同的情緒,我們往往太急於處理它,而非同理它.接納孩子負面的情緒,並且幫助他們用言語表達出來,比忽視或是阻擋來得更重要.我們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但世上不會只存在正面情緒,往往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與負面情緒共存.在面對產生情緒的當下,卻無法精確地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幼兒,不妨試著幫助他們釐清感受,讓他們知道,家是最安全、最可以抒發情緒的地方.他不會因為表達悲傷、恐懼等所有情緒而受到懲罰.這樣之後在遇到任何事時,他們也可以放心並且毫無保留地說出來.我知道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兒子,經常會因為大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瞬間崩潰.殊不知我們眼中的小事,對他們來說是比天塌下來還嚴重的大事.最近睡前我都會和兒子聊天.兒: 媽媽,我上學不開心.我: 是喔! 你為什麼不開心呢?兒: 因為學校沒有媽媽,我會哭哭.我: 因為你想跟媽媽在一起是嗎?兒: 對呀! 我想跟媽媽在家裡.我: 可是媽媽要去上班,這樣只有你一個人在家.兒: 我想自己一個人在家.我: 自己一個人在家沒有人煮飯給你吃,也沒有人陪你玩. 去學校有好吃的飯,也有同學和老師陪你玩喔.兒: 恩.我: 媽媽上班時都會想你喔.下班再去接你,然後煮好吃的飯給你吃好嗎?兒: 好~(大聲肯定地說)當你更深入聊得更多,你會發現有時孩子想表達的並非言語本身,而是希望藉由言語的背後,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與疼愛.我們可以給予更多的擁抱,更多的陪伴,同理他們的情緒,最終幫助他們找出傳遞感受的方法.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但接受他們的不快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先包容,同理,再處理.也因不完美的人生,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