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胞妹有個室友是媽媽我的大學同學,因為住了一段日子發現生活作息與習慣落差太大,於是最終選擇離去,但在離開前由媽媽出面的點交時,這位朋友道出了諸多不滿與看不慣,言談中流露著覺得和她不同的收納方式與生活型態就是沒有教養的展現,她也坦言自己的高中是當年士林區很不錯的高中,會考上跟媽媽同一所私立大學著實也是失常委屈了更提到咲花姐妹在家裡每每打造新的新冠廢墟的壯舉就是當媽的我本人沒有教好,才會惹的咲花爸爸常生氣,好心去幫忙處理事情反被噹一頓的心情覺得五味雜陳.(圖片來源:安咲花浮誇女子宿舍&39;2020臉書動態)當臉書的限時動態跳出了這張兩年前新冠廢墟的照片時,回頭看已經會自己收好玩具,整理家裡、鋪床、收書包、洗碗擦碗的姐妹時,突然想起了當年那一場不太舒心的被洗臉談話.首先先不談這位朋友沒有生過養過小孩的同理心,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聽得懂做不到的孩子而言的確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和潛移默化.除此之外必須要說在孩子控制力還未成熟的時候,他們本身也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譬如常常收東西收到一半就又玩了起來,需要大人時時提醒,一個玩具可能他可以自己發明其他兩百種玩法但是會讓家裡一秒變成垃圾場,孩童時期最重要的學習不就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探索嗎? 再來每個孩子天生的個性氣質也不相同,如果像那位朋友吹捧她帶的姪子被要求幾近潔癖的生活習慣,卻在小小年紀就在其他孩子面前嫌棄其他小孩髒,或養成過於拘謹不願嘗試的個性,那也不見得是多有前瞻性的教導方式吧?對於一歲和三歲的小孩一版一眼的收拾扼殺很多大腦的多重宇宙發展空間,我們選擇咬緊牙根多給他們一點時間.還好本人平常行善有燒好香,兩個女兒漸漸的可以在正常生活上步入軌道,從半獸人慢慢正在蛻變成人類當中,但這三五年一點一滴的血淚,我想所有的父母體驗都不同,也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自己如果人都活超過四十歲了,還在宣揚自己優異的高中和感慨自己失常的大學聯考,殊不知多少同學都已經靠著後來的努力,拿到了台政清交的碩博士,甚至出國深造鍍金回來或在職場早已闖盪出一片天或是成為強大的三寶媽的也大有人在.什麼都在歸因外在環境或人為因素而導致自己的一事無成,卻又不敢決斷自己的人生往前邁進,這樣回過頭來可能需要覺察省思的就不是外在的他人了喔! 真心的建議她未來在評斷他人的孩子與教養之前,可以先多用一些同理的角度來理解每個父母的育兒困境與挑戰,在未來的人際關係或是社群相處上,相信也會更為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