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比,我知道二加三是多少!」穿著幼兒園運動服的小女孩,在鬆餅店裡興奮地跟旁邊的爸爸說道.「喔,多少呢?」接話的是一位,看似剛去接女兒下課的年輕爸爸.「二加三是四喔!」小女孩斬釘截鐵地說.「妳看爸爸的左手跟右手,」年輕爸爸各伸出兩根與三根手指「來數數看!」「一、二、三、四……五!呵呵,是五才對啦!」小女孩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開心地回覆.短短的一個小互動,卻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相信很多人當下的瞬間反應,會說「二加三是五才對喔」.即使是我,也搞不好會忍不住脫口而出,直接給出答案.或許是現代生活太緊湊,大人們的世界有太多事情忙著要做,我們總習慣「趕快」「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畢竟這些問題對大人來說,實在「太簡單」.要出門了襪子還沒穿好,直接幫孩子穿上;要穿外套發現袖子反面,趕快幫孩子翻面;或是當孩子沒把事情做好、講錯答案時,立刻告訴他們正確方法或解答.的確這樣最有效率,可以瞬間處理好很多事情、節省時間.然而,在我們直接享受「成果」的同時,也略過了讓孩子自己嘗試練習、挖掘答案、找出方法的「過程」.這有可能讓孩子習慣「等著被餵養答案」或「讓別人幫他完成」.但透過自身的思考得到答案,或經由實作解決問題,與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息息相關.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放任他自己去探索.教育心理學著名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Theory),很適合來幫助孩子學習.鷹架理論有三個主要原則:﹝暫時性協助﹞當孩子逐漸熟悉新的知識或技能後,我們原本提供的協助可以逐漸撤去(就如同建築物的鷹架).﹝雙向互動﹞並非我們單向教導、命令,而是讓孩子參與其中.像我看到那位年輕爸爸,讓小女孩數他的手指,就是種簡單互動.這裡的雙向還有另一個意涵,就是我們給予的協助要看孩子實際狀況調整.例如孩子無法理解數手指,那我們可以換成她更習慣的東西,像是「妳手上有三片羊乳片,我手上有兩片羊乳片,數一數總共有幾片呢?」﹝難度適中﹞如果教孩子超出現有認知能力太多的東西,會讓他們覺得太難、挫折太重;如果教孩子本來就已經熟悉的東西,又僅止於複習而沒有新的學習.所以,我們可依照孩子目前的知識或技能程度,教他們「稍微難一點,但透過鷹架輔助可以學會」的東西.畢竟蓋房子也是一層一層蓋上去,知識與技能的建立也如此.﹝最後也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孩子沒做好、回答錯的時候,別太心急著直接幫他們解決.我們可以找簡單範例、親自示範,或拆解成多個步驟,讓孩子自己嘗試.從不會到學會的過程,是一種有趣的冒險,可別因為忙碌而剝奪了孩子這個樂趣.更何況,比起被直接傳送到目的地,在隊友(父母)的幫助下抵達藏寶處,能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並建立自信心!本文由<瑪那熊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粉絲團:瑪那熊諮商心理師個人網站:https://manabear.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