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福闓進秋入冬後,除了天氣逐漸轉涼外,再加上時常颱風或是陰雨不斷,這時消費者開始習慣為自己添上一杯溫暖的熱飲.相對於早已進入生活中,常見的咖啡或是茶之外,以中藥食補和健康養身的沖泡式飲品成了居家或是辦公室常見的新寵兒.相較於天熱時的冷飲習慣,一般人普遍認為溫熱的沖泡式飲品比較健康或是養身,但其實從某些層面來看,若是不夠了解這些手中的熱飲,卻可能是造成身體負擔的原因之一.筆者曾輔導協助過知名的沖泡飲品品牌廠商,也任職於中藥保健食品品牌,實際接觸過不少因為消費者對於產品不了解或廠商出問題,而導致消費者反而因為想透過熱飲讓身體暖和,卻造成傷了身心的副作用.以下筆者將針對三個層面,也就是「安全」、「健康」以及「品牌」來分享一下,或許能讓大家在這個秋冬能更暖身又安心.沖泡式飲品分4類即飲式飲用較安全一般來說,沖泡式飲品常見的分為4種,包含即飲式、粉末狀、濃縮液以及原物類.即飲式多半已經完成裝瓶,只要加熱即可食用,一般零售連鎖通路較為常見,通常來說有知名度的品牌只要製造過程符合食品法規,較少出問題.但粉末狀、濃縮液以及原物類就比較來源多元,除了知名品牌外,包含了各大露天市場、網購通路甚至一些農業文創的通路也都有販售,當中最常發生風險的就是以下幾種原因:1、庫存存貨在保存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重新填裝或是再加工,可能導致飲品本身已經有發霉、受潮甚至質變卻不容易被發現.2、製造生產的環境並未有足夠的殺菌設備,以至於生產或是填裝過程造成汙染.3、銷售或陳列環境不佳,例如像是有些花草茶在露天市場裸露販售,但可能在分裝或是陳列的過程中發生問題.天冷熱熱喝適量喝才健康當然多數的食物都應該要適量食用,但有時天冷時卻可能因為覺得只是飲品就多喝幾杯,但包含不少原物類的沖泡飲飲其實過去被歸類為中草藥,某些情況下並不宜多喝,以下就是幾種常見影響的例子:1、糖分超標:不少像是濃縮液的產品,像是進口的金桔茶或是本土的黑糖薑茶,為了平衡口感,有的其實加入大量糖分.2、添加物過多:有些時候添加物是為了讓飲品看起來能夠更濃稠或是更具有香氣,但其實雖然對身體不一定有立即危害,但當年的起雲劑(塑化劑)就是危害的一例.3、不了解功效:不少沖泡飲品事實上喝多了,食材本身還是會有一定的功效,筆者就曾遇到有消費者使用「生化湯(女性)」調整成的保健沖泡飲品,雖然是食品卻還是造成影響有孕身體的副作用.非知名品牌商品與市場價格落差大須注意這些年其實沖泡式飲品因為競爭激烈,甚至可說若沒有一定規模,要能見度高其實相當不容易,因此在電視曝光中常見的像是桂格、馬玉山、萬歲牌這些品牌,除了有一定規模外也有一定的消費者認知,另外在電商市場也有些有消費者支持的品牌.但有趣的是多數類似的產品就算品牌不同,售價上的差異也相對有限.而為何有些非知名品牌卻能用「極低價」來販售商品,或是號稱「原料特殊」、「產地特別」甚至「口感極佳」來吸引消費者付出高過市場均價數倍的金額購買?就現實層面來說,例如常見的杏仁粉、可可粉甚至豆類粉,或是一些花草茶、中藥草,若多半是大宗進口,在原物料的價格和加工生產及營運成本加上去後,市場的價格是可以被推斷的.但若是明顯低於市場價格,而且沒有品牌背書,此時就要進一步了解銷售平台是否有所把關,不然就可能要更小心「原料成分」的合理性.至少筆者會相信中藥房或是連鎖的賣場,不過價格也都是正常範圍.至於沒有品牌又充滿話術的高價商品,有些時候消費者其實只是當了冤大頭而不自知,因為那可能就只是一般普通的商品罷了.這些年,各類的食品安全問題其實對消費者確實造成一些影響,但其實現在資訊這麼發達,不需要過度恐懼或是聽網路謠言就去擔憂.「自己的熱飲自己了解」,只要掌握「安全」、「健康」原則,再依個人偏好去選購合適的產品,那這個秋冬就能更愉快地度過!﹝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天冷了,手中那杯好喝的沖泡飲品真的安全嗎?﹞延伸閱讀▶泡一杯榖色穀香的熱飲等於健康飲食?先學會看產品標示吧!▶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茶包溶出幾十億的塑膠微粒!沖泡茶包該擔心嗎?▶﹝謠言拆解﹞天天一杯毒:濾掛式咖啡溶出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