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得不到想要的,就哭鬧」而家長也總是在看到孩子哭就妥協.親職教育專家指出,家長不應子女搗蛋、鬧脾氣就妥協,應在需求不合理時拒絕他們,發生當下2個步驟讓孩子消化情緒;事後2個方法導正觀念.即使孩子下次再鬧脾氣,家長也有應對策略,不用驚慌.如果想制止孩子總是因為得不到而哭鬧,父母的溺愛必須及時停損!但對於習慣立即滿足孩子各種需要的家長來說,改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這裡,我們提供爸爸媽媽在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的當下與事後階段,各自運用2個方法及時導正孩子觀念,孩子再也不會是小霸王.(圖:Heho親子)2步驟、2方法,孩子再也不是小霸王當下步驟1:拒絕孩子要求,培養挫折忍耐力孩子成長過程裡,一定要學會接受挫折與被拒絕,有時家長擔心、害怕孩子因挫折受傷,所以盡力避免.但即便父母盡全力滿足與保護,當子女進入校園、職場等階段,勢必得配合他人,無法事事順心.若從小事開始培養子女挫折忍耐力,未來他們遇到不如意時也不會因此深受打擊.當下步驟2:孩子哭鬧沒關係,給予同理即可當孩童習慣予取予求,突然有一次被家長拒絕一定會感到失落,甚至開始生氣、鬧脾氣.但孩子出現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過程裡父母要學習釋出理解與接納,並向孩子表現同理.不過不需要一直安慰子女,只要讓他們意識到,「爸爸媽媽已經了解我的情緒」即可,通常5至10分鐘,孩童就會漸漸消化情緒並穩定.事後方法1:教孩子尊重他人與環境條件當子女提出需求,父母滿足他們前,要教導孩子尊重他人與環境條件,有些孩子在寵溺下,養成新/舊的、我/別人的「全都要」的習慣,比如說糖果不分給兄弟姊妹,既不尊重他人,也未思考環境條件是否適合提出要求.孩童在3歲後會開始注意他人與外界的感受,並換位思考,正式開啟子女學習尊重的最佳時機.事後方法2:重新建立規範,再次告知規則寵愛與規範要並行,意即滿足孩子建立在限制內的需求.不過家長可與孩子討論限制的範圍,舉例來說,糖果不是都不能吃,但也不能全都吃,而是一天就是只能吃2顆.也就是說家長對於規範要堅持,不能再妥協,當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的認真嚴肅,大多都會配合.而如果孩子遲遲不肯停止哭鬧,可再回頭檢視是否方法有誤,父母也要盡量避免指責語氣,比如「哭什麼哭」;別讓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哭鬧聲下被激怒,而開始大聲斥責他們.雖然凡事起頭難,但只要爸爸媽媽語氣溫柔且堅定,經由4個方法反覆訓練,孩子遇到需求被拒絕的狀況時,哭鬧時間也會越來越短,長久後也能不再出現小霸王行為.圖/雷思瑜延伸閱讀:怒氣之下的打罵教育:別習慣性打小孩,進一步溝通才是最好吵鬧不聽話,出動「愛的小手」?體罰前,不如讓孩子學會控管情緒本文由<Heho親子>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