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不穩定,經常夏季濕熱、冬季乾冷,加上季節變換與外在環境失衡,很容易使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惡化.加上大眾普遍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抱有錯誤觀念,因此未能獲得正確且妥善的治療方式,尤其在用藥方面,經常發生錯誤或過度使用的狀況!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來說明「藥」如何應對異位性皮膚炎吧!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慢性皮膚疾病,會伴隨表皮增厚,形成搔癢性濕疹的皮膚損害.當搔癢感產生時,很容易抓破皮膚組織、影響皮膚的屏障功能,使得外來的刺激物與過敏原進入體內,引發發炎反應.當發炎反應所釋放的組織胺又進一步引起搔癢感,患者再度抓癢,造成惡性循環.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初期階段:應多給予保濕劑,並間歇性搭配抗組織胺藥品與塗抹類固醇藥品.保濕劑可分成乳液、凝膠、乳膏及軟膏類,在較為濕熱的夏季可塗抹乳液,而乾冷的冬天可改用乳霜或油膏等產品.常見的抗組織胺藥品分別有塗抹用的DiphenylpyralineHCL,及口服的Cetirizine;塗抹用的類固醇藥品BetamethasoneDipropionate或FluocinoloneAcetonide.提醒民眾,塗抹保濕劑或外用藥品前,必須先洗淨雙手,患處也應清潔後再塗抹.二、惡化階段:搭配口服或是注射類固醇藥品,如短期使用的藥品Prednisolone;以及塗抹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藥品,例如:適用於成人的0.1%Tacrolimus軟膏(Ointment)和適用於兒童的0.03%Tacrolimus軟膏,1%Pimecrolimus乳膏(Cream),及較新的外用PDE-4抑制劑藥品:2%Crisaborole軟膏.三、嚴重階段:使用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藥品,進而降低過敏反應,常使用的藥品如Cyclosporine、Methotrexate、Azathioprine及Mycophenolate等;亦有注射用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另有口服的標靶小分子藥品,如Abrocitinib、Baricitinib及Upadacitinib.(▾異位性皮膚炎藥品治療三階段)皮膚的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中最為擾人的症狀之一,尤其季節的變換會讓患者非常有感.食藥署提醒,過度抓癢將導致皮膚損傷並惡化發炎反應.使用抗組織胺與類固醇藥品能迅速舒緩不適,但後續應注意是否有藥品過度使用的情形.建議民眾,若有任何異位性皮膚炎相關問題,應立即向醫師或鄰近藥局的藥師諮詢,找到最合適的治療及處置方法.更重要的是,應遵從醫囑,並配合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在正確治療期程及用量下完成用藥,別因擔心副作用或自認症狀已稍好轉就自行停藥.另外,用藥前應詳讀使用說明書,注意貯存方式及效期,才能保障您的用藥安全,並妥善應對異位性皮膚炎所帶來的不適.本文由<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