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Heho親子)許多家長最怕小孩「挑三揀四」,殊不知是孩子對食物感到害怕、厭惡,因「食物恐新症」而不敢吃,久而久之可能營養不均.為了避免養出挑食兒,營養師傳授3招技巧,向食物恐新症說再見!對於不熟悉、未曾接觸過的食物,在幼兒時期特別會感到恐懼,像這樣連吃都沒吃過的食物就排斥進食的現象,稱作「食物恐新症」(Foodneophobia).兒童食物新症恐增疾病風險食物恐新症在新生兒中相當少見,直到開始嘗試副食品,固體食物逐漸取代母奶或配方奶後變得明顯,約在2~6歲到達高峰,接著隨年齡增加而下降.然而若錯失矯正食物恐新症的黃金時期,可能演變成挑偏食,或是到成年後也有拒絕吃新食物的傾向.通常孩子對鹹甜食物有先天的偏好,比較難接受酸苦的食物,也因此不愛攝取蔬菜、水果類,飲食一有所偏頗,很容易造成營養不均,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想要改善食物恐新症,讓孩子的飲食有不同口味的刺激相當重要.小孩挑不挑嘴?取決於媽媽的飲食選擇研究發現,哺餵母乳的孩子更能接受新食物,這是因為媽媽吃的食物有所不同,母乳的味道也因而改變,進一步影響了孩子的飲食偏好;而餵養配方奶的兒童,由於習慣了恆定不變的口味,在接觸新食物時較不能接受,甚至表現出厭惡.另一個研究結果則相當有趣,當媽媽在懷孕期或哺乳期有定期喝胡蘿蔔汁,孩子第一次接觸胡蘿蔔時更不抗拒,比較敢吃胡蘿蔔泥;反過來,媽媽沒有喝胡蘿蔔汁的話,小孩一聞到胡蘿蔔的味道就很抗拒.(圖:Heho親子)改善食物恐新症3部曲第一招:少量多次、善用烹調技巧換句話說,從小就讓孩子多接觸不同食物種類,和食物多相處也能「日久生情」,習慣成自然.有研究指出,在接觸新食物時至少要體驗10~15次,孩童對食物的接受度便能有所提升,或是改變食物的外觀、質地、氣味、味道等,在烹調上多花點工夫,像是把毛豆打泥、南瓜煮成湯,也可以讓原本不受歡迎的食物搖身一變,增加食物對孩子的吸引力.第二招:創造快樂的用餐環境改善食物恐新症除了從少量多次、改變食物型態做起,家長創造的用餐環境也是一大關鍵.父母是小孩的榜樣,當小孩觀察到大人有某些食物挑掉不吃,很容易跟著有樣學樣,務必要以身作則.切忌逼迫與責罵,吃飯時的不愉快和壓力是促進食物恐新症的因素,要耐心嘗試,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吃,若能帶著愉悅的心情享用食物,孩子較能降低對食物的戒心.第三招:體驗「農場到餐桌」之旅如果可以也能試著孩子「親手做」,透過食農教育的方式,實際種植食物,了解食物的來源和原始樣貌,並教導食物的營養價值,讓孩子認識食物的好處與重要性.孩子在幫忙製備食物的過程,也能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對食物更有興趣也更樂意嘗試.文/陳筠臻、圖/吳翌華不敢吃原來不是挑食?「食物恐新症」和遺傳與後天環境有關小孩挑食、營養不均怎麼辦?營養師介紹6大孩童成長的好幫手!本文由<Heho親子>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