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10個新生兒就有1個是早產兒,比例佔8%~10%.早產兒是指未滿37週出生的寶寶,這些提早出生的寶寶們仍有許多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如呼吸道、心臟與腸胃道都容易出現併發症,因此早產兒的防治與照護顯得非常重要!台灣的早產兒現況?目前台灣正處於少子化社會,而且在我們這些新生兒中有百分之九到十的機率是早產兒,所以不論是正在懷孕的婦女,或是準備懷孕的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雖然醫療持續在進步,但是早產兒的發生率反而在這兩年有些微提升(2020是10.5%、2021則為10.6%).透過早產兒基金會的登錄資料可以了解到,其原因在於近年懷第一胎婦女的年齡上升,自此也能發現早產兒母親的年紀也是呈現上升的趨勢.尤其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較一般年齡產婦懷出早產兒的發生率高出兩倍.而且高齡產婦也可能會遇到不孕的問題,因此就會嘗試「人工受孕」,但是許多人會有植入多一些胚胎,成功率就會比較高的迷思,但是這不僅會有多胞胎的問題,多胞胎也成為早產兒的高風險因子.在這幾層因素下,台灣的生育率不斷降低,所以早產兒的比例也無法有效下降.如果要「凍卵」要注意什麼?談到「凍卵」問題,其實這是為自身儲備未來生育的可能性,但是還是要建議婦女們能在適合的年齡備孕(35歲前),否則成為高齡產婦不僅受孕率降低,懷出的孩子也容易是早產兒.文曄教育基金會與早產兒防治的關係?至於為什麼文曄教育基金會會關注到早產兒的議題?其實,文曄創辦人之一的許文紅女士本身就是早產兒媽媽,面臨生出這樣的狀況,有幸能得到早產兒基金會很多專業的教導,現在孩子也非常的健康.因此他也認為,台灣正面臨「生不如死」死亡大於生育的問題,所以早產兒更是必須被關注的議題.有哪些因素會造成早產?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每3.5分鐘會有一個新生兒,但是每30分鐘會有一個早產兒,因此鼓勵婦女能盡量在適當的年齡生育.其實發生早產兒的風險因素不只高齡產婦、人工受孕植入多胚胎,以下列出可能因子:1.高齡孕產婦:生下早產兒的機率較一般孕產婦多出一倍2.破水3.感染4.懷孕期間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5.特殊體質6.已出生的小孩也是早產兒7.子宮有閉鎖不全、子宮頸太短的問題因此不管是備孕、或是懷孕中的婦女,在懷孕期間要進行產檢、尋求適當的婦產科醫師,了解自己是否是會生下早產兒的高風險婦女.對於想預防早產,在懷孕期間可以做哪些準備?首先要先必須要有相關的知識,再來便是尋求適當的醫師與醫療院所.一般我們在產檢時,就會配發「媽媽手冊」,上面同時也會告訴民眾,哪些人可能會是高風險群,或是判斷自己是否高危險妊娠.若本身為高風險族群,也需要轉介到高危險妊娠的照護中心做進一步的照護,因此早產兒基金會推廣「好孕APP」,這可讓孕產婦們直接點選、了解自己懷孕的狀況.早產兒面臨的生存挑戰早產兒基金會也和新生兒科醫學會、全台的醫護團隊有很多的合作,讓早產兒出世後都可以得到適當的醫療.因此建議,若在35週以下生產的媽媽們,可以到有高危險妊娠、新生兒緊急醫療的醫院,受完整的照顧,不僅才能確保媽媽產後的照護,以及隨時注意早產兒身體的各種狀況.除了孕產婦女要注意自己是否高風險群問,早產兒剛出生可能會有以下狀況:呼吸窘迫症候群(沒有力氣呼吸、肺無法擴張),或是聽力、視力、手腳,甚至是腦部都可能出現併發症,因此都需要持續的追蹤.因此常常早產兒一生出來沒辦法哭,這時就要幫助他呼吸,呼吸穩定後就送到加護病房裡的保溫箱照顧,後續還會做抽血、打針、超音波等各種檢查,看看身體其他器官有無異常.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的追蹤,發現1,500公克以下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到了2歲去做完整的發展評估,約三成人會有中重度的神經發展、視聽力的異常,因此就可以透過早產兒基金會,轉介孩子去做適當的醫療,或轉介到有早療體系的地方做完整後續的照顧(包括復健、學習).到了5歲,可能也發現這些孩子開始上學時,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肢體協調度不好(容易跌倒等)的問題,這時後續就需要靠特殊的復健或是療育.孩子是每個爸爸媽媽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禮物,而養兒育女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歷程.最後提醒,婦女若在越健康的時候生產,生下的寶寶就是越健康,但萬一生下早產也不需太過擔心,因台灣的醫療和社會可以早產兒很好的照顧.延伸閱讀:每30分鐘增1名早產兒!多胞胎催生早產風暴,巴掌天使的生存挑戰新手爸爸壓力大!你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新手爸爸要做「這5件事」※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報導,原文<每10人竟有1人是「早產兒」!會有哪些症狀?成因為何?想預防,避開這「7大風險因子」>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