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疾病,卻時常被忽略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諶大中醫師說明,一般可分為兩種成因,第一是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產生的自然退化性病變,瓣膜鈣化或增厚而狹窄、失去彈性,無法順利開合讓血液流通等.而第二種狀況較少見,為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異常(先天性心臟缺陷),正常人主動脈有三個瓣葉,但有些人先天是兩個或多個瓣葉,結構上的差異較易發生早期退化性病變,從西方數據顯示,這類病患通常在40~50多歲即會被診斷出來,但臺灣民眾心態上較不願意面對疾病,所以可能延宕至60歲或甚至70歲才被檢查出來. 諶大中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時會喘、水腫、無法躺平等,且同時有胸悶或胸痛的狀況,就需更加注意提早檢查及治療,防止突然性休克的心因性猝死出現. 瓣膜外科手術的種類 醫師會視患者病情及年紀需要,決定置換瓣膜是透過傳統正中開胸或微創手術,諶大中醫師表示,傳統開胸的瓣膜置換手術 (AVR)仍是目前心臟手術的主流;病人接受全身麻醉後,醫師會將胸骨鋸開進行瓣膜置換,其優點是心臟部分暴露非常完全,可以透過同一次手術、同一個傷口完全地處理所有的心臟結構問題,讓患者還可合併做二尖瓣膜手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唯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期長,併發傷口感染的機率較高. 或採取微創手術,相對於傳統開胸,採取右前側胸的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更趨近精準醫療,優點是傷口小、疼痛較少、患者能更早恢復正常生活.科技越來越進步,微創手術也持續演化,精確術前影像的診斷可協助預測,但缺點是不能同時執行多項複雜的手術,加上手術視野小,困難度更高,必須要有受適當的訓練的醫師才能夠執行. 另外一種是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TAVR)透過心導管方式從鼠蹊部小傷口進入放置人工瓣膜,它在適應症方面稍有不同,置入瓣膜也不一樣,特點是侵入性低,適合年長、手術風險高的患者. 依照年紀選擇最適合的瓣膜 醫師會依照患者自身狀況及年紀給予合理建議、選擇最適合的瓣膜,諶大中醫師解釋心臟瓣膜兩大類型:機械瓣膜最鮮明優點是使用年限久,可達30~40年.較年輕的患者(50歲以下)若為避免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術,多會推薦機械瓣膜,但患者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需承擔易出血、腦出血等可能的副作用,及輕微機械音干擾,而有懷孕計劃的育齡期女性要考慮用藥導致畸胎的可能. 生物組織瓣膜,使用年限約莫15~20年,是由動物(豬或牛)的瓣膜所縫製而成,導致血栓的風險很小,因此不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新治療指引,比較年輕(50歲以下)的病患,對於抗凝血劑無禁忌症者,首選建議使用機械瓣膜,但活躍生活型態、喜愛跳傘等戶外活動患者,可能隨時產生碰撞,則建議生物組織瓣膜. 若得考慮日後有下一次手術的機率,目前最新一代的可擴式乾式組織瓣膜,有三項優點:第一是開口面積比較大,可得到較好的血流動力學表現,第二是有別於傳統浸泡在保存液中的生物組織瓣膜,乾式組織瓣膜抗鈣化技術更先進,所以早期損壞的比例會更少、使用年限可以更久,第三是在設計上採特殊的金屬支架的半環設計,中間可以伸展擴張,可以撐大置放新瓣膜,就像穿鬆緊帶的褲子,可以撐大一點,讓瓣膜不會越裝越小. 醫病共享決策專業醫療團隊助患者獲得最適合治療 任職於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諶大中醫師,與6位外科醫師共組心臟血管手術醫療團隊,服務範疇及年齡層廣泛,手術案例數已超過2000例,格外重視醫病共同決策,務求充分溝通,醫師分享,曾有過40多歲年輕女性患者,過去因不想長期服用抗凝血劑,堅持採用生物瓣膜,經過10年瓣膜嚴重鈣化後再度前來求診,這次醫師仍建議他可考慮耐用年限長的機械式瓣膜,但患者表示長期吃藥將影響生活品質,希望能降低對更多藥物的需求,故再次選擇生物組織瓣膜來維持原本生活.諶大中醫師表示,慈濟專業醫護團隊會清楚與患者分析所有的術式、用藥、醫材選擇,並替患者來一同討論最適妥個人的醫療方案,幫助患者不只治病,而是追求最佳生活品質.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