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有個不愛穿外套的小孩,所以這一兩週早上的對話都是:「那你去門口感受一下吧.」雖然我不強迫小孩一定要穿外套,但這陣子的氣溫不免讓我懷疑:「真的不冷嗎?」 今天早上,小孩又只穿一件就要出門,我一樣請他到門口感受一下.小孩走到門口,停留三秒後說:「還好阿,小涼.」小涼是誰?我:「我覺得很冷耶,你再感受一下.」小孩:「我不冷,我不要穿外套!」我:「好吧,你自己決定.」我走去穿外套拿包包準備出門時,小孩突然又跑進來說:「我還是穿個外套好了.」總之,今天是穿外套出門了,但明天會不會穿?就不得而知. 在我們家沒有打罵、處罰,也不會威脅恐嚇小孩,有的是大量的體驗與自然結果.經驗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在沒有立即危險與長久危害的狀況下,讓孩子練習對自己負責,並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所以,我時常請孩子感覺自己身體的狀態,是冷還是熱?有點餓還是很餓?哪裡痠痛或疼痛?讓孩子判斷要穿什麼以及要吃多少,練習照顧自己. 當然也會有很想插手的時刻.例如,在他裝了一碗我光用看就飽了的飯菜,以及外面十幾度孩子卻穿著短袖洋裝,孩子說他吃的完,孩子說他不冷,有可能他真的跌破我眼鏡地把那碗飯菜吃完,也有可能出門沒多久他就冷到一直發抖,但無論如何,我選擇先相信他,剩下的,讓經驗來教他. 同時我也發現,在決策的過程中少了那名為爭權的成分,孩子更能去感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許多時候,孩子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反對什麼?反對你幫他做主,反對被控制,因為人內心深處都有一份對自由的渴望,所以越是被抓住就越是想掙脫.相反地,父母越無所求(不是指忽視或放任),孩子有可能就會反過來自我要求,因為不用花心力去反抗,能更聚焦在自己身上. 當然,做父母的總是會擔心,這時還是有些工具可以幫助彼此思考與對話,像是啟發式提問:「今天氣溫顯示一個雪人,你覺得要穿什麼衣服比較適合?」或是非暴力溝通:「我看見你只穿一件衣服,外面氣溫很低,我擔心你會生病,生病可能就不能出去玩了,如果現在不想穿外套,可以先帶著,冷的時候就有外套能穿,你覺得呢?」 無論如何,信任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信任,適度放手,讓孩子有機會感覺自己的需要,也練習為自己做選擇,因為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正念育兒正向教養意識父母口羊太太張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