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愛—我們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身為臨床心理師執業多年,如果要我用簡單說明來談案主們的心裡事,我會說「愛」.原生家庭的愛,朋友的愛,情人的愛,伴侶的愛,親子的愛...,想愛卻愛不得,恐愛卻又放不下.我們渴望讓自己找到失落的一角,用愛與被愛完整自己,然而對方有著自己的形狀,自己的去向,自己的脾氣.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都在親密關係中,渴望讓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或是用力讓自己成爲對方想要的樣子,於是我們都聚焦在對方,不由自主地忘了看看自己.和家齊的認識始於他就讀台大心理研究所時,我在台大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他是碩士班第三年的全職實習心理師.我們有許多機會討論各種臨床情境的因應與背後的理論,從每次的討論中可以看見家齊的獨特在於,他所提出的討論都是他思考消化過後,想要能夠更整合問題和理論之間的串接.他也帶著這份對於現象的好奇與不斷地思考,在學業與工作上,拓展出屬於自己的一方領域.「失控的愛」這本書是家齊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中,看見人們在愛裡所苦的現象,連結心理學概念,試圖詮釋出人們在愛裡,在心裡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做可以在愛裡也不失自我.因此,他用「心理失控」這個概念來貫串整本書.心理學中著名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中提到了人類的三個與生俱來的需求,包含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以及自主(Autonomy).如果這三個需求都得以被滿足,會替個體帶來心理健康與進步.換言之,當我們無法感受到在角色中勝任,在關係中感到歸屬,以及在生命中擁有自主,就會因為這個缺憾想要去彌補,透過生活及親密關係中去獲取.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六種失控的愛:自我犧牲型,全面控制型,恨意爆表型,零信任感型,多重關係型以及寄生型.這六種失控分別會對應到不同心理狀態的失控.我們會從書中的敘述中看到那些用親密關係來換得心理控制感的各種樣貌,也會發現當我們越用對外在索求的方式,來換得心理的需要時,有些人生的課題是不會被解決的.對於歸屬感的需要,我們得領悟到人生終究需要面對孤單.當我們可以正視孤單,也試著讓自己體驗獨處,才發現孤單可以是一個「狀態」,而非完全負向.在愛情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把負面情緒的原因,需求以及各種人生的課題,交諸在另一半中.也許是用隱藏自我來迎合對方,也許是不斷地「打造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人,更可能是透過多重關係的轉換讓自己不用面對孤單與分離.家齊用他娓娓道來的口吻告訴讀者,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上,也許是長大過程中所累積的早期經驗,也許是對於愛情樣貌的迷思,正視那些交在伴侶手上的情緒開關,拿回到自己的手裡.我們可以試圖聽見心裡傳達出的聲音,或是看見腦海中對自己說的「字幕」,那都是你的思緒,你的解讀,也是我們感受的來源.釐清這些聲音與文字來自何方,也觀察這些聲音會把我們帶向何處,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會是拆解愛情疑難雜症的開始.而我們終將發現,當自己與另一半都學習到一些方式,處理自己人生累積的內在課題時,我們將會在愛裡同感自在.祝福天下有情人都能好好安放自己!本文由<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曾心怡臨床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給自己一些時間,給自己一座小森林!metime為什麼這麼重要?被愛,是對方有把你放在心上,愛裡,別忘了把自己放在心上和孩子打招呼,用祝福與肯定取代比較吧!小時候偷改考卷,被逼給鄰居公審…成為父母後,讓傷痛停在我們就好!媽媽彷彿孩子的比例尺…成為母親十年了!她終於體會到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