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在問我,關於體制外教育相關的問題,也一直想寫些什麼跟大家分享,卻覺得自己也沒懂多少,那就分享這一路以來的歷程與經驗,給也想走體制外教育的人當個參考. 走出體制這個念頭,在還沒有孩子前就萌芽,而真切開始思考可行性在五年前左右,那時與大樹老師聊,得到的答案是:「要有資源.」 哪種資源?什麼樣的資源?對於這個答案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買了親子天下出版的實驗教育專刊,並上網蒐尋專欄老師的名稱,找到了婉琪與綠豆爸.得知婉琪有在做森林幼兒園、親子森林共學以及學齡階段的羽白群學,於是我們報名了親子森林,猶記第一次見到婉琪,緊緊咬著她問了一堆問題.體制外教育的費用?模式?地點?那時婉琪笑笑地說我是很認真的媽媽,並問我:「為什麼要走體制外?」 「因為不認同體制的模式,不認同齊頭式與填鴨式的教育」我回答道.「喔,現在也有許多實驗小學啊,在體制內的實驗教育,不行嗎?」面對婉琪丟回來的這個問題,我陷入沉思,對啊?不行嗎?對體制外教育的執著是什麼? 那時的我沒有答案,於是我繼續尋找,來到了雜學校-關於教育創新的展覽.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從第一攤走到最後一攤,有些不是學校太遠,就是理念沒有這麼契合.最後走到展賦的攤位想詢問綠豆爸的事,結果對方說綠豆爸已經不在展賦了,回家後立刻搜尋,發現綠豆爸創立了可能非學校,並且有學齡前的親子共學,於是,我們又立刻報名參加親子團,一待就是四年. 當時參加親子團前要先聽說明會,確認彼此理念契合再來體驗,那時綠豆爸放了<獻給現代教育體制的訴狀>這支影片給我很大的震撼與啟發,影片開頭說到:「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隻魚,牠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我覺得,我就是那條以為自己不會爬樹的笨魚.求學過程一直都是中等程度,直到國中畢業後,放棄了廣告設計,在當時家人的期待下選擇了資訊管理,在一個訴求理性與程式碼的世界裡打滾的高敏感性人,我學的很痛苦,很無趣,很無成,於是轉往社團去.最後的結果就是:玩社團玩到延畢,並且還差一個學分沒畢業. 我再次證實自己是個笨蛋,並且扎實的討厭自己.進入業務公司後,我用很厚的牆來掩飾自己的自卑,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用外表的強來掩飾內心的弱.直到生完孩子,在孩子面前,我再也掩飾不了脆弱不堪的自我,經歷崩壞與重建,我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並把過去認為是弱點的高敏感與高共感轉為強項,把對育兒生活的洞察轉為文字,我才明白,過去不是我無能,只是我還沒找到自己的才能. 話題轉回來,走出體制這個想法,可能是某種直覺,也可能是想補償過去的自己,又或是對教育的想像與期待.但如果現在要我說,為什麼要走體制外教育?我會回答,只是單純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能從小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欣賞自己,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畢竟現在的體制學校還是以學術科為主,對於人格的建構與自我的探索還在很淺的階段. 而我現在也能確定,走出體制不等於逃離體制,只是更清楚教育的目標與方向.走的路不同不代表會比較輕鬆,只是要面對的挑戰,與要承擔的責任不同罷了.相反的,我覺得這是一條更有挑戰的路,因為要脫離主流社會的人生劇本,去面對未知的未來,需要更大的勇氣. 因為自己的經歷,我明白幸福與學歷無關,但不要誤會不是說學歷不重要,學歷跟證照都是外在的加成,對於某些工作是必要的.但幸福的關鍵在於內在加成,與他人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在心裡感到有歸屬、有價值、有能力也有人愛.對我而言,活得幸福比活得成功更重要. 當然如果小孩之後說想回到體制試試看,我也會支持他,人生總要多嘗試,有經驗才知道可以怎麼選擇.所以無論是體制內、體制外、自學、共學都好,因為學習的能力不限於哪一棟建築物,應該到哪都能學.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期待孩子有自學力同時,我們自己是否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學習從來不是幾歲、幾年級時應該學什麼,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 對我而言在體制外學習就像一場冒險,沒有所謂必考或必勝攻略,面對的挑戰不是作業與教科書,而是探索自己的可能性.當然也可能會失足跌倒,但人生不會因為一次跌倒就永遠躺在那裡,生命總會找到出路,比起害怕跌倒,不如培養跌倒後,能再站起來面對人生的勇氣吧! 洋洋灑灑寫了快要2千字,結果還是沒提到體制外或自學所需的資源,下一篇再繼續聊吧!口羊太太張瑋玲 延伸閱讀:上學想帶娃娃出門,你會怎麼說?「啟發式提問」避免爭吵、引導孩子思考與加速與其犯錯不如跟大家一樣,孩子也在原地踏步嗎?讓孩子先接納犯錯的自己孩子爭吵怎麼辦?教孩子「非暴力溝通」,描述事件、感受、對他人與自己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