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太問我:「如果我們的女兒上國中後,每天晚上回家作業都寫不完,你會怎麼辦?」「每天嗎?」我問.「對!幾乎每天.」「那麼,當然是先看看問題出在哪裡呀!是太難了,不會寫;還是過程中拖拖拉拉;或者,時間管理不佳?」我搬出我擅長的學習輔導那套學理.「我的意思是,也許是老師作業出太多,或者我們孩子的資質沒那麼好,已經很努力了,但仍然寫到三更半夜無法完成,那怎麼辦?」太太是學校裡的老師,也許看過不少這類很努力,但卻無法完成作業的孩子.我直覺地回答:「如果偶而如此還好,但若是經常性的,而且很多同學也都是如此,那麼就要問,老師為什麼要出這麼多作業?龐大的作業量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效果嗎?」「可是,現在不少老師都認為,應該要出作業讓孩子大量練習,孩子回家才願意複習功課呀!」「這是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不信任!當孩子的課餘時間被作業填滿了,只能被動研讀課業,當然養成不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呀!」我一直對過多作業與過度練習的教學策略不以為然,要激發孩子的學習意願,需要的是改變教學方式,而不是更多的作業要求.「可是,當老師的也很為難呀!一個班上有的同學程度好,很認真;有更多的同學程度落後,又被動懶散,只好出作業讓孩子大量練習.但不可能有的同學的作業多,有的同學的作業少吧!」太太想和我繼續討論下去,我揮揮手:「那麼,就轉換環境好了!」那天晚上,當我在淋浴時,腦中不斷盤繞著與太太的對話,心底突然一直浮現一個聲音:「能轉到哪裡?」 轉換環境,是解決問題還是因應問題?如果體制內都是一樣的話,那麼,能轉到哪裡?走出浴室,還來不及把頭髮擦乾,我就急著對太太說:「剛剛的問題,我有新的想法了.」顧不得太太驚訝的眼神,我開口便說:「我會陪伴孩子一同面對作業無法完成的無力與挫敗!」「如果作業真的就是這麼多,如果孩子真的也用盡全力了,那麼,就引導孩子去面對這個現實吧!」轉換環境、要求老師改變教學措施、檢討孩子的作業執行狀況,這些都是在試圖解決問題.但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因應問題;也就是,思考如何在接受現況暫時無法改變的前提下,且戰且走,而不失去繼續前進的勇氣.然而,這需要大人在一旁堅定地支持與陪伴.陪伴孩子的無力,力挺孩子的努力「我會同理他的無力,試圖理解他的挫折,同時讓他知道,比起作業是否完成,我更重視的是身體健康,所以,時間到了就該去睡覺.另外,比起作業是否完成,我還重視的,是你是否盡力了,以及是否學會了一些東西.」可想而知,孩子一定會這麼說:「可是,作業沒有完成,明天又要挨老師罵了,怎麼辦?」那麼,我會這麼回應:「我知道,被老師責罵很丟臉,讓你很擔心.但這表示老師對你是有期待的,而你會擔心,代表著你對自己也有著期待.所以,我們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期待;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多少.」當一個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或者考試成績屢次在班上墊底,難免不斷遭受師長指責,因而逐漸喪失對學習的信心.這時,父母要做孩子背後強大的後盾,不是去指責孩子,而是把孩子的難過牢牢接住,力挺孩子的努力與付出.盡力追求成就的同時,也允許自己可以做不到會這麼做,是因為我知道,孩子未來的人生,會遇到比作業寫不完還要更複雜的難題.他需要擁有的,是一方面繼續保持對自己的要求,但也清楚自己的極限,懂得放過自己,做出就長遠而言最明智的抉擇.所以,如果孩子能把作業完成,我會肯定孩子的效率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孩子沒能完成作業就上床去睡覺,我會肯定孩子懂得照顧自己,把健康擺優先;而如果孩子時常無法完成作業,但每天回到家仍願意翻開作業,我會肯定孩子那份永不放棄的心態.確實,有許多家長問過我,當孩子作業寫到很晚,仍然無法完成時,該怎麼辦?過去,我或許會回答,和孩子一起規劃時間、減少拖延、善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增加效率.但即使如此,仍然有可能永遠無法達標,這時我們該想的,是如何不要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父母的陪伴、支持與引導,永遠是關鍵!學會取捨,是比追求盡善盡美還重要的課題最近,我曾到一所知名高中去與分享,老師們告訴我,新課綱實施後,因為各科都需要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為了讓學生能呈現豐富的學習成果,各科老師都別出心裁地指派各種作業,這顯示老師們的用心.然而,造成的問題卻是,學生疲於應付各科的作業要求,本要學習的課業量沒有減少,但作業負擔卻大大加重,弄得怨聲載道.這些孩子是有心的,為了自己的前途,希望把每個科目的作業都做得盡善盡美.當然,這也是個大好機會,引導孩子們去學習如何取捨——根據未來的生涯興趣與目標校系,選擇把某些重點科目的作業做好,而其他的,能應付交差就好.我把這個問題,丟回給現場的老師們:「所以,你願不願意允許孩子們,可以在你任教的科目上,沒這麼用心完成作業,只是應付了事而已?」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該怎麼辦?學習取捨,將是孩子這輩子需要學習的功課之一.也或許,這是親師生都需要一同練習的課題.本文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說教,點到為止就好童年受的傷,長大後會自動變好嗎?青少年愛詭辯、理由一大堆,就是不願意自我負責,怎麼辦?有了婚姻沒了自己,婚姻是夢想的墳墓嗎?重要的不是分工而是相互補位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