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張語屏2月是秋裡作地瓜採收期,雖然初春午後的太陽不像夏季般炎熱,位在雲林縣水林鄉番薯村鄰近農田有幾10名人員或蹲或站、大多時候都是90度彎腰「拾瓜」,一旁的曳引機已將土裡成熟的地瓜挖起,一排排的台農57號黃金地瓜等著被分門別類.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品牌市業部田間管理師蘇嘉賓正在指示現場人力,一一將地瓜整理排序後,分級篩選、分裝到袋內.以往產地大多是年邁的老農辛勤的彎腰撿拾,在現場卻多了許多年輕生力軍.地瓜產地以老農居多,工作現場需要在太陽底下彎腰篩選地瓜,十分辛勞.為了讓產業發揮影響力,吸引年輕人加入是必要之務.(張語屏攝)「由於水林是偏鄉,農村老化之後,將會留下大量無人耕種的農田,因此要讓青年願意返鄉、或來到當地,就必須落實企業化的層次管理、創造有吸引力的永續生產模式、並研發出多元產品,集結產業力量並跟上國際趨勢腳步,建立協助老農離農機制,才有機會讓產業永續.」阿甘薯叔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格焚表示.集結產業力量發展穩健體系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魏勝德表示,除了農村老化、少子化、從農人口減少加上進口農產的競爭,同時也會考量同期耕種的其他雜糧作物如玉米、花生等替代因素,地瓜耕種面積產量只會愈來愈少.魏勝德說,「由於國際物價與飼料用玉米進口價格仍在高價,因此也是國內增產硬質玉米時機,硬質玉米平均1年生產380萬公噸,雲林則約4.8萬公噸.」因此當各大地瓜產區集團在2020年創立「台灣甘藷產業策略聯盟」、2022年再進階成為「台灣甘藷產業發展協會」,開始與各大食品業者及通路合作,價格不再隨著市場起舞崩落,「藉由農企業者如瓜瓜園、慶全農場及阿甘薯叔等業者,建立穩定的規模契作模式、規劃通路及研發各式食材應用,以及在缺工之下在產地建立分工作業的必要性.」魏勝德說.建立青年代耕隊協助老農安心離農甘薯產業發展協會總召、瓜瓜園創辦人邱木城曾受訪表示,地瓜產業發展下一步的關鍵即是穩固產銷必須能夠順利採收,目前大多都依賴勞力,必須導入共同採收隊,協助老農.魏勝德則表示,產地將慢慢輔導導入機械化採化採收與運輸,同時做好冷鏈管理,才能計畫性的生產,避免地瓜出現空窗期.「10年前在田裡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小孩,漸漸地也看不到小孩了,因為沒有人要回來接手、或能吸引來耕作,因此瓊埔合作農場的角色便是介入之間,提供2種契作模式.」張格焚說.第一種是當老農無法耕作時,由農場協助管理地瓜田,以租賃模式合作,老農收租金;第二種為會計分帳,一樣由農場協助管理,但老農也能一起來共同巡田水,但絕大部份協助管理,包含健康種苗種植,友善施肥與施藥,採收與送交檢驗等,張格焚說,這些工作模式就是透過農場另外形成青年代耕隊,幫助社區與產地、也鞏固契作面積,老農也不會因一時無法耕作而頓失重心.企業組織分層管理展開多元業務瓊埔合作農場從2014年創立「阿甘薯叔」品牌,便清楚劃分組織業務,從董事會到管理部門,發展出田間生產管理、生產事業創造部、技術部、業務管理及品保部門,不含直營門市共有40位以上員工.瓊埔合作農場理事主席、同時也是阿甘薯叔創辦人蘇嘉益,曾是兄弟飯店與來來飯店主廚出身,人稱阿益師,擅長食品調理與研發,即使身職管理要務,仍不斷參與廚藝比賽,獲得滷肉飯廚神獎項後便在一個月內開發出鹹蛋糕產品販售,顯示相當看重技術研發;各管理要職都各有所長,分別管理廠房、迅速承接海內外業務,並能依國際趨勢所需,發展多元產品.透過企業組織化分層管理,讓地瓜產業經濟價值極大化,縱向管理生產與人力,橫向創造關企業合作供應鏈,橫縱相乘的經濟效應將能不斷幅射擴大,產業才有機會永續發展.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延伸閱讀▶全台最大地瓜產區就在這!雲林水林如何讓地瓜脫貧翻身、成為熱門食材?▶﹝生產優化﹞引進健康種苗技術讓黃金地瓜賣價更好、更涮嘴!▶﹝調理加值﹞從薯條、地瓜球到香腸調理食品創造水林地瓜外銷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