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給孩子平板、手機,只是用來看影片的話,那影響就和看電視差不多,因為都是被動式的接收.但如果孩子開始滑動手機玩遊戲、或是和朋友親人聊視訊,這就是主動式的沈浸.為什麼孩子會對互動式的3C著迷咧?根據美國的家長報告,家長已經開始讓1歲的孩子玩手機和平板了.甚至有些對螢幕控管嚴格的父母,都會將視訊列為「例外」,可見這種互動式的3C載具的使用年齡越來越年輕.孩子在1-1.5歲時會進入「嘗試失敗期」,這個時期孩子會期待他的動作會有反饋,透過這些反饋來學習.譬如說,按鋼琴鍵有聲音、玩遊戲正確的視覺刺激和錯誤的聲音刺激、看到物體掉下來有聲音和視覺的彈起等等.到了2歲時會進入「因果關係期」,會把最接近結果的原因做連結,譬如:原來按A鍵會有這個音樂、原來我哭爸媽馬上就來了、(按:所以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要堅持!否則孩子就會找到例外)、或是爸媽剛好在吵架,孩子尿褲子了,孩子會以為是我尿褲子所以大人才生氣.那這些和玩手機平板有什麼關係呢?你想想看,玩這些互動式的3C,是不是往左滑會出現東西,往上滑也會出現東西,在平板上點一下,可能也會有畫面出來,這些就是最直接的反饋啊!而當孩子更熟悉時,就能將這些按鈕與結果串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對他們這麼著迷了.英國有個研究,2-3歲孩子玩完平板互動式遊戲後,立刻請他們做一連串的肢體動作遊戲,譬如走直線、疊積木、畫直線等,測試孩子們立即的大小肌肉能力,發現有玩平板孩子的肢體協調程度較高.這不難想像,畢竟玩平板就是需要動動你的小手指頭.那我們來看看父母非常關心的語言學習在3歲前,如果孩子只是自己玩語言相關的app遊戲或是自己上視訊課程,其實是沒有效果的.3歲以前的孩子,對於2D平面的知識要轉成3D真實世界還是有困難,必須要有大人幫忙做中間的串聯.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很積極的將這些2D的物件對應到真實生活中(譬如在螢幕中看到大象,就和他聊我們去動物園也有看過啊),這樣孩子還真的會學到新單字. 而在視訊教學咧,因為視訊的另一方是真實會互動的人,所以學習也是有效的,但是還是需要家長在孩子旁邊協助,因為5歲以前的孩子都不是很理解「鏡頭」的概念,例如,鏡頭通常在螢幕上方,所以如果我要對你做出eye-contact其實是需要往上看,但通常我們不會這麼做,我們只會直接看螢幕,孩子就會覺得你好像沒有在跟我說話,因為視覺接觸是對早期孩子溝通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孩子會以為「我可以看到你在手機裡,就代表你也可以看到我」,所以常常孩子會跑到鏡頭外,可是孩子還是能看到平板或電腦螢幕的你,但你就看不到孩子了,就會造成雙向資訊傳播的落差,所以就需要父母在旁邊引導要如何看鏡頭和看對方老師的螢幕.不過即使這些互動式的方式對學習有效,但效果還是低於真正的面對面互動.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獲得,還有問題解決能力.研究者請4-5歲的孩子在平板上玩拼圖,即便有父母在旁邊協助,但還是不比實體的拼圖成功.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2D世界的空間概念與3D的不同,還有要將知識轉變成較複雜的思考與執行的層面,透過平面的傳達方式,對孩子來說還是太困難. 簡單來說,學習知識有效的方式是:面對面>互動式3C>被動式觀看. |大腦媽媽總結|整體來說,互動式的螢幕對孩子的學習有一定的效果,不過多數在肢體與單向知識傳遞,而且最好是有父母的指引陪伴下使用.但對於較複雜的學習,如問題解決能力,就比較無法在互動式平面載具上面看到效果.不過,由於平板手機等產品都是近幾年的產物,科學家尚未有長期追蹤的報導,所以這些研究都是看立即功效,至於早期使用這些3C產品對於長遠時間的影響還不是很清楚,而且也較少研究去探討孩子使用這種互動式3C產品對於他的社交與情緒發展有什麼影響.總之,腦媽還是要提醒各位,孩子在2歲之前是眼睛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能不碰螢幕就別碰.另外呢,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論是認知、情緒、社交、問題解決能力等)就是面對面的互動喔!WFH多出在家的時間,如果可以的話,請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吧同場加映:<從小看電視,小心傷大腦!>本文由<大腦媽媽BrainyMama>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大鬧時會賴著不走呢?﹝腦媽聊聊天﹞晚上睡覺時,後悔早上對孩子太兇的家長請舉手!對付兩歲歡歡寶的教戰手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