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福闓海洋豐富的資源原本不屬於誰的,但是在世界各國對於既有領地、龐大利益考量及人民生計的需求下,海洋相關的議題與條約簽訂,一直都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利益糾葛問題.但是當陸地上的環境已經消耗到一定程度,顯見的後遺症也就讓更多人反思,要是連海洋都出了大問題,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聯合國共同保護全球海洋<公海條約>協商20年終於達成就在2023年3月4日,歷經20年協商後聯合國終於在各列強的合作下,達成保護全球海洋的歷史性協議<公海條約>(TheHighSeasTreaty),協議將在2030年前將全球3成的公海納入生態保護區(MPA),以達成保護全球海洋與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性協議,復育海洋生物.繼40年前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後,世界再一次對保護海洋有了更大的動作,以目前來說只有1.2%的公海受到保護,未來公海條約建立的新保護區內,包含限制區域內的捕撈數量、捕魚量、船隻航行路線及深海採礦探勘活動等都要納入管制.雖然各國的海洋保育經費來源、漁權歸屬和海洋生物資源分配等問題,仍然需要持續溝通談判,但是可見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的台灣,是必須要面對接下來的轉型與挑戰.台灣文化脫離不了海洋非法魚獲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記得我在<海洋資源如何發展千億商機?在世界海洋日挖掘台灣保健食品新趨勢!>一文中提過,台灣所處之地周圍環海,從歷史及文化的發展來說,都脫離不了與海洋相關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上更是相當依賴海洋,不論是食物的取得或是運輸的功能,都可以說是倚靠海洋而生.另外像是國人常用的藻類(包括綠藻及藍藻之粉末、膠囊、錠狀等相關產品),以及在中醫藥典籍相關的本草著作中,記載可入藥的海洋生物約有110餘種,應用於醫療保健,並形成了海洋生藥的概念.漁業署指出在全球公海遠洋捕撈上,台灣參與度名列前矛,每年遠洋漁業總產值高達385億元,但是以2022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的「國際漁業管理改善報告」中,台灣在「非法漁業(IUU)」及「混獲海龜」的不名譽榜單中首次上榜.海洋保育署出刊的「台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中,就指出造成鯨豚海龜死傷的主因也是「混獲」.自2015年台灣遭歐盟列入打擊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Illegal,UnreportedandUnregulated,IUU)漁業不合作國家警告(黃牌)名單,政府為洗刷惡名甚至避免問題惡化修訂<漁業三法>.然而僅7個月時間,歐盟執委會派員來台訪視後,認定台灣取締捕撈禁捕魚種、船員聘雇執行等相關項目,實際執法似已鬆懈,強度、密度皆下降,因此予以示警.包括綠色和平組織、英國環境正義基金會都曾針對台灣非法捕魚、過漁、人口販運、強迫外籍漁工勞動等案例發布調查報告,甚至引發國際注意.在2020年美國發表<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中,台灣遠洋漁業的漁獲也被列入,美國買家的反彈,讓漁業、水產公司及政府必須思考解決之道.台灣日常生活離不開海洋和永續接軌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努力至今台灣尚難在聯合國的發言權佔有一席之地的現況中,自身的海洋資源又大量倚賴遠洋漁業,不論是日常飲食、生技製藥、保健產品甚至是相關能源政策,都離不開海洋議題的範疇,除了跟隨列強的腳步才能避免被一腳踩傷外,原有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和改善,才是未來台灣的海洋相關重要議題.畢竟當更多的規範和責任必須面對時,不論是產業面還是政府政策,都要有配套措施,才能在未來的時代,證明台灣在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的接軌決心.也才能讓更多先進國家看到我們的努力之餘,也更願意從務實層面來支持與肯定台灣的價值.﹝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聯合國達成公海條約,台灣的角色更為重要>﹞﹝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審稿編輯:林玉婷延伸閱讀▶取自海洋更要重視海中塑膠污染!美國海鮮公司BumbleBee以可100%回收的紙板包裝取代塑膠▶研究證實未經使用的塑膠原料對海洋環境影響甚大恐危害海洋生物發育!▶海產店老闆野放抱卵龍蝦獲好評?任意野放恐影響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