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張語屏曾經飽受水患的高雄市梓官區,在2010年凡那比颱風後開始建置抽水站,直到2022年雖已漸漸改善排水,反而經常與鄰近的彌陀區及岡山區共同面臨停水之苦.而原本在台南市東山區山坡地被視為惡土之地,大旱來臨時,勢必面臨無水之苦.取用地下水用之有節草生栽培保持土壤溼潤有機耕種水稻及各式蔬菜的青農李法憲遇上2023年的乾旱時,還能冷靜面對,對水資源用之有節,每週僅取用一次地下水澆灌,同時試驗各種作物的草生栽培管理,延長土壤溼潤度,也定時管理雜草生長狀態及土壤狀態,才能減少水份蒸發.不斷在田間試驗草生栽培為田間保溼的有機青農李法憲,乾旱時期每週只取用一次的地下水適度灌溉.(張語屏攝)依據地勢水流選擇合適作物一併做好回收及儲水系統在台南東山區山坡地有機耕種柑橘及芒果果樹、及少量咖啡的果農黃文賢說,2023年乾旱情況的確較嚴重,但有賴於先見之明,將整個排水系統做好並整土,也一併將水資源回收、儲存的水道及功能都做好.「我會回收循環運用前1年70%以上的雨水及農業廢水,匯集到中央儲存的管理,現在比較缺水,會針對不同急迫性的作物種類、面積來分配給水,芒果稍耐旱,但柑橘正值重要的開花期,就不能忽視給水.目前3月都還有6成的儲備量,還能安全地撐到雨季來.」黃文賢說,在耕種時,若能留意自己田區位置與水的流向規劃生產,面對大水時才能夠及時疏水,大旱時才能度日.有機耕種的農民黃文賢,當初買到的農地是片惡土,花費許多心力與資金重整山坡地、做好回收與儲水系統,尚能安全度過乾旱時期.(圖片來源:成功大學提供)有些產地名聲高、產能卻是倒數排名極端氣候下必須改變耕種方式走訪許多產地的安吉氣象決策資訊公司執行長林偉文表示,對於台灣許多產區有豐沃的農產品,雖然有聞名的特色產品,卻不見得有高產能,農民收益就有影響,發展特色農業就會受限.在極端氣候下,有愈來愈多的農民發現原有生產方式已無法扺抗現況,林偉文建議,農民要能先了解手中還有哪些籌碼,不是隨波逐流地加入智慧農業的行列就萬無一失,「並非任何攝影師需要擁有最貴的相機才能拍出最佳的照片.農民也一樣,此時此刻不是比武器,而是要能建立起預測環境的管理能力.」強建生產模式3要素預防天災衝擊、農損風險必須仰賴大量光照的戶外種植的農作物,例如茶葉、果樹、五穀雜糧等,更需要做好管理及防災措施.1、了解土壤與環境溼度:林偉文說明,第一要務必須了解土壤與環境溼度.例如,以往以噴灌供水的茶葉生產,因為不知道植物需水狀況,經常是無效益的供水.若要改善,則改以灌溉管線與溼度感測工具,依環境、土壤的溼度狀況,滴灌供水.若礙於成本和建置考量,初期可先有感測工具,農民收到需供水通知時,再以手動澆灌.2、了解作物的生物習性:例如花謝時期忌水、或進入休眠期,需水量就不需要多,因為不同生長期有不同的水量、也就有不同的施肥情況,特別是當轉作別的作物需求時,門檻較高,林偉文也建議能諮詢當地農業研究單位.3、建立起對氣象的預測能力:當開始關注起天候狀況,若下午降雨機率高,農民可針對作物及土壤狀況判斷當天早上是否需要灌水,林偉文說,目前雖然展智慧農業業態蓬勃,卻較少有針對氣象做判斷的能力.農民透過生產管理,及早做好儲水規劃,也了解地勢在制高點或低區位來選擇農作物或品系分配,要能掌控水資源運用方式、甚至減少依賴大量水資源的需求,已是在極端氣候下,農民必備的能力.審稿編輯:林玉婷延伸閱讀▶農政單位改善水利設備更節水、開發多元水資源成本卻太高!除了節流更需加強保水方案▶乾旱衝擊農損破5億元!配合節水、嘉南農糧停灌限水農業正在面臨哪些挑戰?▶水情告緊稻作停灌、雜糧收成不佳!缺水旱象反應哪些農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