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女兒又經歷了一場情緒風暴,正確來說,風暴是由昨晚延燒到今日.至於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就不贅述了,有時候情緒就是這樣,說來就來,你很難真正弄懂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看到不念書的弟弟居然考的比自己高分也哭,上完體育課提醒她記得晚上要洗頭也哭,不能說她一丁點不好,哪怕妳其實完全沒有批評指責的意味,卻反倒變成壞媽媽一樣,害女兒哭得死去活來,何其無辜?可能是我修行還不夠,在面對孩子震耳欲聾的哭聲,也只能證明自己只是紮紮實實的一介凡夫.會心煩,會意亂,會想躲得遠遠的,不想離哭泣的孩子太近.我放棄安撫孩子,就像放棄治療一樣.我知道,我能搞定的人,只有我自己.但我還沒那麼快搞定我自己.送完孩子上學後,我一個人坐在便利商店喝咖啡,沉澱一下複雜的情緒.明明今天是最後一天進辦公室(是的,我要離職了),應該是要放鞭炮慶祝的一天,怎麼我的心情卻像送葬一樣糟糕透頂?我再度翻開了<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一直沒看完的一本書.這是我恢復理智的方式,邊閱讀邊寫筆記,讓自己的思緒徜徉在文字中,在讀中沉澱自己,在寫中發現自己.會入手這本書,是因為我的偶像曾寶儀大力推薦這本書.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是一名經濟學家,也是一名還俗僧人.他在事業到達顛峰之際,決定辭掉工作,隱居山林當一位僧人.博客來書評曾寫道:「當你需要安慰和勇氣時,比約恩溫暖的智慧會讓你跳脫固著的焦慮,找到內心的平靜.」當時看到這句話還覺得未免也太誇張,但等我細細翻閱這本書,真的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以極其溫柔的方式,悄悄撫平我內心的焦慮.當我隨意翻開書,正巧翻到書中的第二十七章-<就從自己開始>,「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這句話以斗大黑色的字體,映入我的眼簾.在翻開書的當下,我的心情其實還沒完全平復.以前不管吵再兇,至少進校門前,我們會擁抱和好,但今天我們沒有抱抱和好,甚至連掰掰也沒說,我在等女兒主動抱抱我,女兒也在等我抱抱她.看見女兒莫名其妙崩潰大哭,而且還一邊哭一邊踹椅子、踹桌子,我其實很想破口大罵對她飆一場,跟她來一場痛快的對手戲.我沒有,並不是因為我修養好,我只是忍住了.看似迴避了衝突,其實我在逃避,我討厭這樣的自己,雖然沒有破口大罵,但我也不喜歡隱忍憤怒的自己.接著,我看到了書中的下一句話:「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你對他人的慈悲就永遠有缺漏,也有些脆弱.」坦白說,我一直不是很理解「慈悲」的定義,慈悲難道就是無條件寬恕一切嗎?如果「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做錯事的人就不用為自己的所做所為付出代價嗎?這麼做是「慈悲」抑或是「縱容」?然而,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是因為我還停留在「二元對立」的思維,認為一切「非黑即白」,沒有所謂的模糊地帶.還帶著「高高在上」的審判思維,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我可能錯了.真正的「慈悲」,其實是在破除二元對立,是一種很深的接納,帶著更多的同理與耐心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就像書中所說的,不妨試著問問自己:「這一刻,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使我不必長時間、無謂地有這種感覺?有什麼是我可以為自己做的?讓我更容易做自己?」當能夠這麼問自己的同時,也是慈悲智慧現前之際,而不只是停留在寬恕與否的表面議題,或是逼自己轉念正向思考,否定自己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說:<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一切始終來自於自己.表面看似是育兒課題,其實只是藉由事件靠自己更近.必須先學會慈悲地對待自己,才能真正用同樣的善意對待別人.<我可能錯了>雖然不是一本教養書,卻蘊含了無限的人生智慧.光是看到書名「我可能錯了」,就能帶給人反思.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只會讓自己像是站在擂台上一樣隨時準備應戰.但當願意以一顆柔軟的心,面對自己的脆弱,接納自己有可能錯了,慈悲地對待自己,才能有餘裕照顧別人.若能不再把自己的觀點當作唯一正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我想,今天的和好方式,不如就把這本書遞到女兒面前吧!向她坦承:「我可能錯了.」 想看更多育兒經分享嗎?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按讚喔和你一樣都是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