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李姵琦提到食農教育,你的印象是什麼呢?是學校教室內的教學還是觀光休閒農場的體驗?花蓮縣政府於2023年5月27日至30日在花蓮縣立體育館舉辦「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邀請多家花蓮在地小農與食農教育實踐者,透過博覽會讓生產者直接和民眾對話,也展現過去一年來的在地食農推廣成果.究竟生產者們運用哪些食農教育的方式,串連土地到餐桌,讓人重新認識食物的魅力呢?一、有機種植、天然製程做出差異性花蓮是台灣最大有機種植面積的縣市,許多農友以有機農法種植多種農作物,例如「農銘」種植有機百合、花草植物,「松紅農場」種植有機土肉桂、紅李等,而位於花蓮玉里赤柯山「917農場」,由二代青農夫婦從都市回鄉經營,在種植赤柯山上種植金針花,捨棄二氧化硫的乾燥加工方式,並以天然的「柴燒無硫」的方式取代.而除了赤柯山的金針花,917農場透過咖啡、香草、小油菊等植物,以有機、天然和消費者溝通.而在實際和消費者接觸後,老闆娘黃怡瑄分享:「現在消費者的主觀意識都很強,都能理解什麼是好的食物.」顯示在資訊傳播溝通下,消費者對於有機農法友善土地的基本概念已有認知,再藉由溝通加工製程,讓大家更了解從食材到食物的流程.位於玉里的「917農場」以有機種植嘗試不同的農作物,如咖啡、小油菊等,豐富在地有機種植物產的多樣性.(童伯祥攝)「農銘」以地為心,以茶為情的精神,有機種植紫錐菊、當歸、丹茶等植物,將其製成有機茶品,讓消費者有機會品嚐不同的花草植物風味.(李姵琦攝)「松紅農場」自2009年投入有機農業實踐,負責人王一花在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帶來有機肉桂產品和大眾分享,除了肉桂粉、肉桂茶、肉桂露之外,也有綜合富麗米、土肉桂、花生等花蓮在地食材做成的「花蓮勁厚餅」!(李姵琦攝)二、將真食材加工成真風味!賦予農作物經濟價值行銷出去嚴選花蓮在地特色地產製作出各式伴手禮的「真.好(Real.Good)」其創辦人吳靜吟十分重視食物的真實原味.吳靜吟發現,花蓮有許多農作物都被輸出至外縣市販售,部分花蓮在地生產者對於加工賦予作物經濟價值是沒有概念的,吳靜吟便運用巧手將花蓮富饒的食材研發出焦糖奶油花生醬、種子鮮粉、香草料理鹽等產品,將花蓮在地風味運用創意行銷出去.吳靜吟除了以網路作為主要銷售通路外,也會參加台北花博市集,將花蓮的農特產行銷至外縣市,她提到:「只要嘗過我們的產品,便能了解我們的理念.」這也表示消費者在選購時如果能夠親自品嚐,藉由互動了解食材背後的故事,食農教育對於行銷物產也是更直接的幫助.「慢野生酵母麵包坊」主理人謝在鈞有別於商業酵母可以快速製作麵包,他選擇來自大自然的酵母來發酵,並且採用花蓮在地原料來做出屬於花蓮風土的全麥麵包,也因為風味獨特,在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中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愛,也因此讓人更親近花蓮的味道.「真.好(Real.Good)」嚴選花蓮在地物產,透過無天然加工製作出多樣的產品將花蓮風土行銷出去.(童伯祥攝)「慢野生酵母麵包坊」以有機麵粉和天然酵母為基礎,製作做出的多樣的酸種麵包,更結合花蓮農特產,如剝皮辣椒、山香蕉、土肉桂、馬告等原料,藉由差異化和吃得出的健康與消費者溝通.(童伯祥攝)「慢野生酵母麵包坊」主理人謝在鈞的父母在4天的「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直接與消費者溝通,說明酵母經時間發酵的酸風味,以有機麵粉、在地風土品味無負擔的美味.(李姵琦攝)三、無毒耕作、現採現吃有機果園建立生態系統解決蟲害地處花蓮縣富里鄉的「樺勝美果園體驗農家」推廣有機農業的實踐,園主吳翠玲分享,水果是日常的食材,透過有機種植讓民眾更實際地去感受土地,採摘並品嚐大地的果實.「園裡有許多鳥類、瓢蟲、樹蛙、蝴蝶等豐富生態!」吳翠玲表示,有機農業的實踐並不那麼容易,必須需要時間建立起整個生態系,並用食物鏈的方式來解決蟲害問題.「樺勝美果園體驗農家」在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中藉由分享自家種植的有機水果,跟民眾溝通從有機種植建立出生態系的趣味性.(童伯祥攝)接觸生產者從食農教育中更了解食物背後的價值現今消費者逐漸對於飲食品質愈加重視,「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將食農場域改變,讓原先在農場、果園、菜園等執行食農教育的實踐者,走進民眾的生活,並藉由博覽會第一線與家長、孩童、銀髮民眾等不同世代做雙向構通.透過互動中小農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父母陪伴孩子一同學習食農精神,了解食物背後的價值與飲食文化,讓食農場域不再侷限於學校或農場,更走進日常生活傳遞食農精神.審稿編輯:林玉婷延伸閱讀▶法國長棍是文化遺產?在台灣學校裡種田?從挪威、日本、法國到台灣食農教育正遍地開花▶﹝野生酵母﹞失控的迷人風味!「慢野生酵母麵包坊」以自製酵母和台灣小麥做出差異化▶斷裂的原民文化與經濟如何傳承?花蓮「野韻農學」、「山上那良」透過食農教育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