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收到了出版社寄來的新書-<媽媽的說話練習>.坦白說,一開始收到書時,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又來了!為什麼只有媽媽要練習說話?爸爸才需要好好練習說話吧?」總覺得這社會對媽媽的要求很多,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高標準.但當我翻開書細細閱讀後,卻被作者溫暖的筆觸接住了.作者尹智映是一名國小老師,她同時也一樣是兩個孩子的媽.她在書中如實地描寫出職業媽媽的心境,她說職業婦女最大的困難,並不是工作和育兒的平衡,而是關於如何在工作和育兒平衡中減少罪惡感.壓垮媽媽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無法好好陪伴孩子成長的罪疚感.她更坦言當媽媽比當老師難多了,教學生時會很有耐心,但教自己孩子時,往往會因為心急而說出傷人話語而不自知.在書中她分享自己某天教女兒功課時,被女兒說她不會教,這實在讓她匪夷所思.好歹她也是個老師,居然被女兒指責不會教?!於是,她寫下了自己對孩子說出的話.「妳要先看清楚題目啊!」(指示)「妳在看哪裡?不要東張西望.」(禁止)「專心一點!」(命令)「這個媽媽剛才不是說過了,妳這已經是第三次囉!」(計數)「為什麼每次要妳坐下來學習,妳就想上廁所?」(草率概括)當她把這些話寫下來後,才發現自己說的都是一些消極、冷嘲熱諷的話,即使沒有提高嗓門,但在孩子眼中看起來就像是在生氣.我看著這些話心有戚戚焉,這些話並不陌生,也是我教孩子教到心急時,會冒出來的話語.有時候對別人家的孩子反而還比較有耐心,教自己的孩子時,因為出於擔心,出於急躁,所以會對孩子說出一些刺傷孩子內心的話.但作者點出這件事,並不是要指責父母的不是.相反的,她完全理解父母說出這些話的心情.現代父母其實背負著許多壓力,在步調快速的生活中,我們往往沒有時間好好和自己相處.當自己內在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時,可能會感到憤怒、失望或挫折,但我們往往會把原因歸咎於孩子的外顯行為,而忘了探究自己的內在,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我為什麼會這麼難過?」這麼做的用意並不是自責,而是更深入地了解認識自己,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拿回人生的主導權.而不是一昧地指責孩子.當我們釐清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表達出來的話語才不會都充滿了指責,而是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盡可能讓孩子理解我們真正想告訴他們的事情,也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其實很敏感,他們能感受到我們說每一句話背後的心情.父母無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會烙印在孩子內心一輩子.然而,就像作者說的,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永遠不說錯話,但重點在於就算一時生氣說了很過分的話,也要願意誠實承認錯誤並向孩子道歉,孩子就能感受到尊重,也會明白爸爸媽媽也會犯錯.我們很難當一個不生氣的父母,但可以成為尊重孩子的父母.或許有人會覺得,連說話都要練習未免也太累了吧?但如果透過練習,能如實將對孩子的愛表達出去,能讓孩子少受一點傷,能讓孩子長出力量,長出翅膀去飛翔,何樂而不為?學會好好說話是一輩子的課題,語言是有力量的,不妨透過這本<媽媽的說話練習>,練習用溫暖的話語,把心中的愛充分的表達給孩子吧!媽媽的說話練習爸爸也應該好好練習圓神出版.書是活的想看更多育兒經分享嗎?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按讚喔和你一樣都是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