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食力>編輯部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國人飲食西化的影響,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也急速改變,購買高食物里程(foodmiles)農產品逐年增加,米食的消費量逐年遞減,導致國人對農業的重視、土地的關懷、飲食文化的傳承意識趨於薄弱.食農教育自土地而起,深入到文化底蘊和生活型態中,土地也是農業與環境的根基,於2023年3月行政院農委會公佈「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112~116年)」的其中一項主軸目標便是「推動在地農產品消費、發展永續農業」,「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中也提到「零浪費低碳飲食」的具體目標,可見永續不僅是要對土地、環境進行友善的選擇,飲食的選擇也同等重要.永續農業從有機種植到減用化肥做起土地永續是環境永續的基石,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土壤生態系統的失衡、土壤污染、水資源污等問題,進而影響到農業的生產.根據<有機農業促進法>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指基於生態平衡及養分循環原理,不施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不使用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進行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農產品生產之農業.」目前台灣的農藥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慣行農法的面積仍占大量,但台灣於2017年時宣示化學農藥十年減半的政策,在「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中其中一項行動策略也提到「推動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以及「提升生物農藥使用量比例」,讓化學農藥在整體農業的占比逐年降低是台灣農業永續必經的道路.因此在2023食育力城市大調查除了延續採用「有機農業種植面積比例」的指標之外,這次也增加了2項與農藥相關的指標,分別是「不使用化學肥料及合成農藥的耕地面積比例」的正向指標、「使用化學肥料或合成農藥的耕地面積比例」的負向指標,期望鼓勵縣市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逐漸增加有機農業的生產面積.除了農業永續從農村、社區到校園都可投入體驗場所豐富性也能民眾共同參與在食育力城市大調查3年的評比中,花蓮縣、台東縣連續3年蟬聯「農業與環境」面向的冠亞軍,靠的不是花東好山好水的先天優勢,從細部指標中也可見地方政府與在地農民的用心.花蓮縣延續先前在有機農業上的耕耘,在環境指標「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以6.92%的面積比例再度拿下全台第1,另外在食農教育場域推廣上表現傑出,在食育場域指標「開放參觀、採摘,含市民農園」為全台第2,而且在2023年新增的食育場域指標「優遊農村體驗社區」中,花蓮縣以優遊農村體驗社區佔全縣61.54%的比例位居全台第1,堅守頂端穩坐「農業與環境」冠軍.台東縣在國產食材指標「3章1Q實行程度」的部分也持續2022年的好表現,以99.37%的實行率保持全台第3,另外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上也不失力道,在2023年新增的環境指標「使用化學肥料或合成農藥的耕地面積比例」中,台東縣也以僅有27.8%的化肥施作面積拿下全台第3.宜蘭縣則是連續兩年獲得「農業與環境」第3名,在食育場域指標「休閒農場比例」的表現維持全台第1,「優遊農村體驗社區」也以25%的社區比例,為全台第6,顯現宜蘭縣致力於建置多元食農教育體驗場域的成果.而新竹縣在「農業與環境」分項排名進步了4名,最顯著的提升是在環境指標「永續校園」中,從2022年的第22名到2023年的第7名,環境指標「低碳社區」中,同樣以全縣30.21%的佔比維持全台第6名,可見新竹縣過去1年來對於環境永續的努力,讓新竹縣繼第一屆之後、再次擠進前5名榜單中.推廣在地農業特色新增優遊農村體驗社區指標而讓民眾認識土地、環境,有助於促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民眾可以更了解農業對環境的影響,進而選擇和支持環境友好的農產品,培養出永續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的飲食價值觀.「優遊農村」就是希望藉由提供多樣化的農村體驗活動,包括果園採摘、農田體驗、農家體驗等,讓民眾可以更加了解農業、瞭解農村生活,也促進了農村社區的振興和發展,同時也符合在「食農教育推動計畫關鍵指標」中的「依據在地農業特色推動食農教育」行動策略.而環境永續的教育不只侷限於農產地,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出發,「低碳社區銅銀村里數」是這次在「農業與環境」領域中進步最顯著的指標,全台低碳社區總數從2022年的447個到2023年的1422個,足足增加了將近1000個社區願意主動參與環境永續的舉措,像是推廣低碳飲食、自然保育、資源回收等行動.從生活開始支持在地食材實現飲食永續飲食永續是將環境永續概念擴展到飲食選擇的一個重要範疇,選擇在地食材可以減少食物運輸距離和碳排放,同時支持當地農民和生產者、保留地方的農業傳統和文化.透過食農教育,選擇和支持環境友好的農業實踐,促進食物的可持續生產和消費,並推動綠色和健康的飲食文化是每個人都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議題.因此在2023年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新增了以環境友善為理念,強調做好源頭減量、使用在地食材、進行惜食點餐的「綠色餐廳」指標,也呼應了「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112~116年)」中「倡議珍惜食物、永續環境」的行動策略.選擇在地食材品質、營養與環境的三贏校園午餐使用3章1Q食材自2016年開始推動至今已實施7年,加上在中央政府不斷給予補助優惠下,2023年2月最新數據顯示全台校園午餐3章1Q標章食材平均實行率已達98.09%的成效.但根據<食力>2023年食育力城市大調查問卷,只有34.3%民眾對於所居縣市「推廣台灣在地食材」感到滿意,30.2%的民眾對於所居縣市投入資源推廣「珍惜食物不浪費」感到滿意,顯示地方政府對於在地食材、惜食推廣仍需加強.食農教育的面向涵蓋多元,「農業與環境」雖然只是其中一個主軸,事實上卻與其他面向環環相扣,共同影響著食農教育的成效和推廣效果.如何逐步提高民眾對於在地食材的認同與行動,並且懂得惜食和減少廚餘,從農村、社區、學校共同推動可持續的飲食文化和環境保護,是地方政府在接下來須提出各縣市5年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時所需要細緻思考的部分.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更多食育深度解析,請詳閱食力Vol.31季刊<2023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榜單揭曉!揭竿土地到餐桌的味覺革命>﹞延伸閱讀▶﹝教育與文化﹞全台仍有63.6%在職營養師認為推廣人力不足!台南花蓮並列冠亞新北宜蘭谷底翻身▶﹝健康與營養﹞學童過胖過瘦比持續增加營養不均情況要注意!金門縣躍升全台健康營養之冠▶﹝食安與衛生﹞安全是飲食的基礎把關食安是每個人的責任!基隆市奪下食安冠軍宜蘭首次進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