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育志醫師 「醫師,我先生最近左手都會抖,走路也不太穩.」老太太向醫師描述症狀,老先生則是悶悶不樂坐在一旁. 「這樣多久了?」醫師問. 「大概半年多了,一直想帶他看醫生,他就是不肯,整天都關在家裡.」老太太無奈的說. 巴金森病病人常會因為動作症狀就醫,例如單側手會不由自主的抖動、步伐變小變慢、動作僵硬沒力、容易跌倒等.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醫師指出,由於吞嚥功能較差,所以在講話時會感覺口水很多,甚至有流口水的現象. 以花蓮為例,多數人是在70歲左右發病,和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差不多.羅彥宇醫師說,病人大多是在發現動作症狀約半年後都沒有改善,才到醫院就診.不過如果仔細詢問非動作症狀,例如情緒高低起伏不定或低落、便祕、說夢話、夜間頻尿、味覺喪失等,大概都超過1、2年以上,只是病人不曉得這些症狀可能與巴金森病有關. 「隨著大家對巴金森病的認識增加,病人和家屬都比較有自覺,多數會主動就醫,確定診斷時大約落在第二、第三期.」羅彥宇醫師說,「不過也有大約1、2成的病人不清楚巴金森病到底是什麼,可能是因為頭暈或其他狀況就醫,而意外被醫師發現罹患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會讓病人平衡變差、容易跌倒,需要照顧者的協助.羅彥宇醫師說,在出現動作症狀前,便可能出現多種非動作症狀,睡眠障礙會讓病人一直講夢話、頻繁起床上廁所,憂鬱則讓病人情緒低落、不想出門、想法變得很負面、對原本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 「情緒低落、高低起伏不定是相當常見的非動作症狀,還沒有出現動作障礙的巴金森病人,大概就有40%會出現這些症狀,這可能讓病人心情更負面、焦慮.有時候病人手抖惡化是因為焦慮,所以並不是去加藥控制手抖,而應該使用藥物去控制焦慮.」羅彥宇醫師說,「根據研究,非動作症狀對生活品質有較大的影響,也會對照顧者造成更大的負擔.」現在也有可以治療巴金森病合併憂鬱症狀的藥物,每次回診主動把自身狀況和醫師提出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懷疑巴金森病,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手會抖、小碎步、動作變慢、平衡變差等動作障礙時,要盡快至神經科檢查.羅彥宇醫師提醒,研究發現,有3個非動作障礙能夠幫助檢測巴金森病,第1個是長期嚴重便祕,第2個是晚上睡覺時常說夢話,第3個是嗅覺變遲鈍.這3個非動作障礙通常在動作障礙出現之前大概5年、10年,甚至更久就出現. 此外,110年健保資料庫顯示,巴金森病病人十年內因其他病症就醫件數,排名第一的是憂鬱症,其次為睡眠障礙,這些非動作症狀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警訊,且較難與巴金森病做連結,大家要提高警覺. 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可以利用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先將五指張開,右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然後換左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如果發現雙側手指開合的速度、角度不同,請盡快至神經科檢查. 神經科醫師會詳細了解病史,並評估動作症狀與非動作症狀.羅彥宇醫師說,為了排除其他問題,會安排腦部多巴胺轉運體掃描來評估腦部多巴胺系統的狀況. 還有一個診斷標準是病人對於左多巴藥物的反應,也就是說治療本身也是診斷.羅彥宇醫師解釋,典型的巴金森病人吃藥之後症狀會明顯改善. 每個病人的病程都不太一樣,有些是以手抖為主,有些是以姿態僵硬為主.羅彥宇醫師說,「我的門診中,有位70歲的女性對藥物的反應很好,已經追蹤了10年,行動依然跟一般人相同,看不出異樣.」 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有很多種,包括左多巴、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等,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控制動作症狀和非動作症狀,幫助維持生活品質.羅彥宇醫師說,照顧者可以協助觀察藥效發揮的狀況,幫助醫師調整用藥,若在使用藥物有出現不舒服的地方,便需於回診時和醫師討論,不要自行調整藥物. 「很多病人習慣依照三餐來吃藥,不過晚餐和中餐間隔時間通常會比較長,所以大概在傍晚4、5點的時候病人就會覺得很累.」羅彥宇醫師說,「這部分也可以和醫師討論,調整服藥的時間.」 貼心小提醒 大家對於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如手抖、僵硬、小碎步等,較為熟悉,不過在動作症狀出現之前,可以已經出現其他非動作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或起伏不定、說夢話、夜間頻尿、嚴重便祕、嗅覺變差等,大家要提高警覺.每個月使用「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幫助早期發現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友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acebook,提供許多關於巴金森病的照護、復健與經驗分享,家屬與病友都可以共同學習、交流.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