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發生在幼稚園中班的事情了.那天的午餐是韭菜鴨肉冬粉,小時候的我不敢吃韭菜,但是老師卻要求大家要把飯吃光光,老師說︰「沒有吃完的小朋友,到教室外面吃完再進來.」我站在教室外面,心臟撲通撲通跳得很快.那一天,還飄著毛毛雨.我左顧右盼,看到教室外面的花圃,靈機一動,鎮定地把韭菜偷偷地倒進花圃,若無其事地走進教室.事後,也沒有被老師發現.這件事情看似就這樣過去,但其實一直藏在我心中.這件事情讓我感到恐懼及羞愧.恐懼如果下一次午餐有不敢吃的東西該怎麼辦,而且老師好兇,我本來就不太敢跟老師說話,我也不敢把這件事情告訴爸媽,怕會被罵;羞愧是覺得挑食被發現,還被趕出教室非常丟臉.好強又愛面子的我,一直到高中才跟我媽提及此事,講的時候刻意輕描淡寫卻仍不小心哽咽,喉嚨像是卡了一塊大石頭.媽媽當下聽到沒有說什麼,過了好幾年後,在閒聊中我開玩笑地提到此事,那時候媽媽顯得有點自責︰「其實那時候挑幼稚園挑了很久耶,怎麼知道會發生這種事?」從小,我就被認為是個好孩子,而當好孩子可以得到很多好處,像是老師的關愛、比賽得獎上台領獎、接受同學羨慕的眼神、擔任班級幹部擁有發號施令的權力.但最可怕的是,當你承諾自己要當一個好孩子,你就失去了犯錯的權利.考試時,我總是努力地寫,努力地想考100分.常常為了不該錯的題目,或是幾分之差而心情不好.高中,我考上了雄中音樂班.剛考上時很開心,覺得夢想成真了,但後來才發現狀況和我想的天差地遠︰每次術科考試我幾乎都吊車尾.但我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失敗,也不想轉學,因為我很怕一旦轉學,我失去「雄中」這兩個字,我就什麼都不是了.術科課下課後,我常躲在琴房偷偷哭泣,每個寂靜的夜晚,我也時常哭著睡著.我辛苦的撐了三年直到畢業,這三年的術科考試︰主修、副修、視唱、聽寫、樂理的大考小考,讓我的自我認同徹底粉碎.不管大考小考,考試總有標準答案,如果這題真的不會寫,還能從ABCD四個答案中隨便猜一個.但人生中,卻沒有這麼簡單,答案從不是非黑即白.人生不是選擇題,往往是申論題.長大後的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薪資待遇、公司位置、升遷可能性……等找尋一份適合的工作、找到合適的伴侶.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犯錯的機會,總是追尋著標準答案,長大後,當生活中有了太多的選擇,不知道要選哪個才對,可能會突然感到害怕、惶恐,或無所適從.若我們唯有擁有好的成就、被肯定,才能夠達成自我認同;那麼,這個自我認同其實是非常不穩固的,當某一天孩子失敗了,自我認同可能就徹底垮掉了.就像我讀雄中音樂班的那三年,因為術科成績不理想,有好長一段時間,都面對自己內在強烈的自我懷疑及自我批判,覺得自己是不是個不夠好的人,人際關係也變得十分退縮.社會上很多人看似光鮮亮麗、功成名就,這些人努力工作、把握升遷機會、賺更多的錢、買房子、車子,用外在表現來證明自己是夠好的.但就算擁有再多的金錢或頭銜,內在卻仍然感到空虛、害怕失去.因為好像要擁有這些外在事物,才能代表自己是個夠好、是值得被愛的人,這其實是件好辛苦的一件事.當自我認同不穩定時,仍然會活得戰戰兢兢,害怕哪一天會失去所擁有的一切,害怕一旦沒有了這些外在事物,自己將變得一無是處.我認為,一個自我認同穩定發展的人,是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就算失敗了,自我價值也不會輕易被動搖.那麼,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自我肯定?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他將人的一生中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的發展任務,當發展任務沒有順利完成,就可能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影響下一階段任務的發展.他認為青少年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意即了解自己是誰,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自我肯定」.若無法達成自我認同,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角色混淆,無法肯定自己,不知未來何去何從.當孩子不認真念書或犯錯時,有些父母會責備孩子︰「我怎麼會生了像你這樣的孩子,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書讀成這樣,真不像我們家的小孩!」父母這樣說,可能是氣孩子怎麼這麼不長進、氣自己沒有教好孩子、擔心孩子的未來,也可能只是想用激將法激勵孩子.但如果大人總是用成績、外在表現來評斷孩子,對於不管怎麼努力,成績就是不夠優秀的孩子,其實是一件危險的事.當孩子失敗了、做的不夠好、成績不理想,孩子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值得被愛?一個以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很難愛自己.一個不愛自己、無法自我肯定的孩子,在人際關係、學習、工作…等各方面,都會更容易遇到困難.因此,父母可以練習把孩子的成敗和自我價值分開︰孩子只是這件事情做不好,他本身仍是一個值得被愛、有價值的人.另外,用不同的眼光去看見孩子除了這件做不好的事情,還有很多事情是孩子做得好的.讓孩子知道,我知道你有缺點,但你的努力、你的優點,我也都有看見.本文節錄自我的新書:<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本文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5歲前情緒教育很重要!當孩子哭鬧,3步驟引導處理情緒總看孩子不順眼?心理師: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不夠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