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全腦教養的家長當個好父母,很難.養育受創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在成為父母的這條路上,讓我們能夠具備一些創傷知情,以及大腦發展及運作的基本知能,可能會讓育兒這件事情稍微容易些.大腦存在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所以,在我們受到威脅時,大腦便會啟動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例如:孩子在受到父母親的嚴厲責備,就很容易使出一哭二鬧三逃跑的絕招.特別是當孩子遇到更大的壓力或創傷,孩子的大腦更是容易出現創傷壓力反應,例如:極端、失控的情緒反應、情感麻木、異常亢奮或躁動等.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試試看這五個步驟.步驟一:暫停一下每個人都有自己反應的慣性.特別是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時,我們更是可能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回應對方,例如:當孩子在吵鬧、哭泣,或是靜默不語時,我們很可能會習慣性地跟孩子說:「不要生氣」、「別難過了」、「數到三就不准哭了」.但是,連我們自己都很清楚,當我們在生氣、難過、悲傷時,這些話不僅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更可能讓我們翻白眼翻到天靈蓋.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或是創傷反應時,先讓自己暫停一下.只要能夠先停下來,我們就有機會用全新的方式去回應孩子.步驟二:調整語態這是一個非常基本,且至關重要的步驟!對於一個正處於情緒暴走,或是出現創傷壓力反應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可能對於環境當中的聲響,以及我們所採用的語調,感到相當敏感.例如:受創的人很可能對於低頻的聲音感到相當警覺.為什麼呢?因為低頻的聲音很可能會被我們的大腦判讀為帶有危險、威脅的訊號.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些動物(例如:小狗、野狼等)在要採取攻擊姿態時,是不是也都會發出低頻的吼叫聲.而這與育兒又有什麼關聯呢?如同先前所說,大腦所存在的目的與功能,就是要讓我們存活.因此,我們的大腦會隨時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存在著危險的訊號.當孩子身處高度情緒當中,或是他們出現創傷力反應時,若我們採取太過高音、低頻、急速的方式與他們對話,他們的大腦便很可能將我們的語調訊息自動判讀為威脅,而與我們進行對立,或是加強他們的防衛.因此,若是能夠放慢自己的語速,使用具有抑揚頓挫,且較為柔和的音調,通常能夠初步降低孩子的防衛.若您想理解這個部分的訊息,或是更近一步理解如何透過聲音修復創傷壓力反應,我大力推薦閱讀<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步驟三:連結情感當孩子處於高度壓力與情緒下,他們的大腦很可能已經被主宰情緒的右半腦所接管.此時,我們除了可以透過步驟二的「調整語調」,降低孩子的防衛之外,我們亦需要更近一步與他們產生情感連結.有時候,唯有產生連結,教育才會具備意義.如何與孩子的情緒腦-右腦產生連結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簡單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指出孩子的情緒、反映他們的情感即可.例如:我們可以直接對孩子說:「你看起來很生氣」、「這件事情聽起來相當令人難過」、「對你好心疼」等.步驟四:引導對話既然是「對話」,就是要讓雙方彼此可以開放的交談,而不是單方面訓話,或是灌輸所謂正確的訊息.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操作卻相當困難,特別對於身為父母親的你,有時候看到孩子的樣子,不念他個幾句,真是對不起自己啊!為什麼要引導對話?對話的重要性是什麼?當我們引導孩子進行對話,並且在對話中,催化他們逐步敘述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感受,甚至引導他們進一步反思自己的經驗,這個步驟便是在活絡他們的理性腦-左腦的運作.因此,透過步驟三、步驟四兩者的交互運用,一方面讓孩子能夠連結自身的情緒,同時亦增進他們的理性思考能力,或許有朝一日,他們便能夠左右腦並運,成為一個全腦運作的孩子.步驟五:設立限制為什麼我會將設立限制放在最後一個步驟呢?想像一下,當孩子跟你要求想要買一隻最新的哀鳳手機,而我們在第一時間便拒絕他的需要,那麼孩子通常會出現什麼反應呢?要嘛他們可能開始嘟囔你不理解他,數落你的落伍,要不就是閉上嘴巴,但是在心裡面抱怨自己為何有這樣的父母.設立限制很重要,但有時候不見得是最首要的步驟.因為,在設立限制的同時,若我們也能運用這些機會,理解孩子的心情與需要,並且把握與他們對話的時刻.一旦有了對話,我們便有機會扮演全腦教養的家長,刺激他們的左右腦並用.創傷知情很重要,理解大腦發展及運作在成為父母的這條路上,讓我們能夠具備一些創傷知情,以及大腦發展及運作的基本知能,可能會讓育兒這件事情稍微容易些.不過,要將這些專業知識運用在育兒,甚至是心理輔導、心理諮商的專業領域,更是難上加難.近年來,創傷知情似乎成為了顯學,這段時間台灣出版了一本<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這本書用相對較為簡單的筆法,描述創傷對一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繼而提出如何將這些創傷理論,運用於育兒或是專業場所的設置.是一本我相當推薦的書籍.<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第一位提出「多重迷走神經論」的大師之作!>作者:StephenW.Porges譯者:謝汝萱出版社:柿子文化出版 本文由<創傷、發展與療癒>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再也沒機會叫你爸爸」被撕裂的心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評論和指責偷竊的孩子,無助的父母一場挽救親子關係的危險遊戲